奇摩新聞
台灣新生報
民眾常相信食物可以左右情緒,其實沒那麼簡單。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教授約翰‧菲恩斯特隆表示,「如果食物可以輕易使情緒高低起伏,人類的麻煩就大了。」
有些人認為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改善情緒,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產生腦部化學物質「血清素」,所以民眾常認為多吃香蕉改善情緒。然而約翰‧菲恩斯特隆教授表示,如果在食用高碳水化合物後的 12 小時內食用了蛋白質,高碳水化物改善情緒的效益便相對降低。由於人類食物非常多樣複雜,不同食材也會相互影響,食物與情緒的關聯沒有想像中簡單。
目前只能說食物對抗壓有些許輔助作用,尤其當民眾「相信」某些食物可使情緒改善,這種心理自我暗示,可使民眾情緒改善。
營養學界認為輔助抗壓的食物主要指富含維生素 B 群、色胺酸與維生素 C 的食物。醫師表示,首先,維生素 B 群是基本的抗壓營養素,長期的壓力易消耗體內維生素B群,相對的體內對維生素 B 群的需求量也會提高。色胺酸在腦中可產生血清素,可促進積極正面的想法。
長期之壓力易使身體之免疫系統下降,維生素 C 也為不可或缺的抗壓營養素。食物來源有柑橘類水果、奇異果、芭樂、櫻桃等。但醫師提醒,食物無法直接改善情緒,只有民眾自我卸下一些壓力,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如果有憂鬱症困擾,則仍建議就醫,由醫師評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