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篇新論文說,財富能帶來對生活的滿意度,但是帶來快樂的效果不大;而且,一旦年收入超過 75,000 美金,則多餘的收入則沒有辦法帶來進一步的快樂。
第一篇的文章,發表在 2010 年 7 月份的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期刊,是由蓋勒普機構調查了 132 個國家的 136,000 人。問卷的內容有兩類問題:第一類是要求受試者自行評估自己的生活滿意度 (0~10 分),加上受試者的年收入、他們最基本生活需求是否被滿足、他們擁有多少生活方便、和他們心理需求是否被滿足等問題;第二類是詢問受試者最近幾天來的情緒是正面或負面,加上受試者是不是覺得被尊重、如果有緊急狀況是不是有朋友或親戚可以依靠、和對於每天的活動有多少自主權。
結果發現:財富確實能夠帶來生活上的滿足,能在第一類的自我評分較高,也較能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況;但是財富與第二類的日常性快樂,似乎關連不大。
這一個文章的作者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的 Ed Diener 博士,他也是蓋勒普機構的資深科學家。他說,”財富能不能帶來快樂” 的答案,決定於你怎麼定義 ”快樂”;財富可以滿意物質生活的需求,但對 ”正向的感覺” (Positive Feelings) 和 ”自得其樂” 幫助不大。
在分析不同國家的平均國民生產值和國民正向感覺程度 (如下表) 時,發現:
- 美國每人平均國民生產值全世界第 1 名,但是正向感覺只有第 26 名。
- 丹麥做到了物質和精神都能夠享受,平均生產值是第 5 名,正向感覺是第 7 名,並且其生活滿意度是第 1 名。
- 極端貧窮的國家,例如非洲,也往往是正向感覺最低的國家。
- 某些亞洲國家,富而不樂。例如南韓,財富是第24名,但是正向感覺掉到 58 名。
- 有些國家不怎麼富有,可是人民卻很快樂。例如哥斯大黎加,收入是第 41 名,但是正向感覺是第 4 名。又如紐西蘭,收入是第 22 名,但是正向感覺是第 1 名。
國家 |
平均國民生產值 |
正向感覺 |
美國 |
1 |
26 |
丹麥 |
5 |
7 |
尼德蘭 |
7 |
3 |
日本 |
14 |
44 |
義大利 |
18 |
67 |
以色列 |
20 |
61 |
紐西蘭 |
22 |
1 |
南韓 |
24 |
58 |
南非 |
35 |
29 |
俄羅斯 |
36 |
79 |
墨西哥 |
39 |
17 |
哥斯大黎加 |
41 |
4 |
印尼 |
59 |
24 |
印度 |
61 |
63 |
迦納 |
68 |
68 |
尼泊爾 |
76 |
50 |
獅子山國 |
87 |
87 |
坦尚尼亞 |
89 |
52 |
讓研究者驚訝的是,在有錢的國家裡收入的高低和快樂的相關性反而比貧窮的國家來的明顯 (CFH註:老子說,民不患窮而患不均)。
Diener 博士說,個人生活滿意度的自我評斷,往往是當一個人去和他的鄰居、親戚、社會比對和回顧之後的結論,受試者所注重的是可以比對的數字和可以看的到的擁有物,財富對這一類的生活滿意度很有幫助。但是,感受日常的快樂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主觀的、當下的、正面的感覺 (欣賞、微笑、大笑) 或負面的感覺 (生氣、悲傷、憂鬱)。還有,我是不是被尊重?我是不是能發揮我的才能?今天有沒有學新的東西?我能不能支配我自己的時間?以上這些和財富的關係不大,日常的快樂反而是和社交上面的資源和自己能否當自己的主人關係比較大。
第二篇文章是由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nan 的普林斯頓大學團隊所發表。他們分析了 450,000 位美國人的收入和快樂指數的資料。這些資料的來源是 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 研究在 2008~2009 年,每天調查 1000 個美國居民所累積的。調查的問題的內涵和前一篇文章相似。
結果發現,幸福感或快樂確實和個人的年收入的高低有關;但是,如果年收入超過 75,000美元,則進一步的收入增加並不會帶來更多快樂;反過來說,收入偏低會促成因為健康不良、離婚、和孤獨帶來的精神痛苦。
Brookings Institution 研究機構的 Carol Graham 博士說,當受試者自我打分數時 (用0~10 分的制式方法),會很自然的想到要比對自己的收入和地位,或想到自己的欲求;但是如果問題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法,受試者就容易回想自己最近的情緒是否快樂,著重在日常生活及人際的層面。
Graham 曾經在阿富汗做過和這兩篇報告類似的研究。她曾發現阿富汗人的快樂值比世界平均來得高;他們和拉丁美洲人一樣,每天充滿微笑;雖然阿富汗人很清楚,他們的生活條件很低。
Ref:
How Much Money Do You Need to Be Satisfied?
Can Money Buy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