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首頁醫學疾病類科醫學疾病類科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保健專欄保健專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疾病自我管理疾病自我管理關於本站關於本站網站導覽網站導覽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Mar. 2012 生活習慣與壽命:
網路分享  

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4 月份 Ann Behav Med. 期刊的文章說,就個性而言,從小嚴謹、具有自覺性的小孩,成年之後最容易長壽。他們做事謹慎、堅持、有條理,因此不但容易在事業上有成就,也較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開疾病,而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 Lewis Terman (Stanford-Binet IQ test智商測驗的發明者) 從 1921 年在史丹佛鄰近的舊金山市,針對 1500 名 10 歲左右智商較高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收集他們本身和其家庭的各種資料,包括小孩的個性、喜好、課業、家境、信仰、健康、各種活動、父母親的婚姻狀況等,然後追蹤這些對象之後成家立業、重大事故、死亡等人生變化。在 1956 年 Terman 過世之後,仍然有人接手繼續進行資料的收集 (稱為 Terman 研究、Terman 資料庫),目的是要研究個性、生活習慣、人生的變遷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對壽命的影響。


嚴謹、自覺的個性:容易長壽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 Riverside 分部的 Margaret Kern、Howard Friedman、和 Leslie Martin 等人。作者們所利用的,就是 Terman 資料庫裡,長達 80 多年所收集的幾十萬筆的資料。研究者從資料庫整理出 693 位男性參與者,分析他們童年時的個性特質、中年時事業成功的程度、和他們在 2006 年為止的死亡紀錄,來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

  • 個性特質中的 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自覺性) 和事業的成功程度,兩者都和受試者的壽命有關聯。有嚴謹、自覺的個性的小孩,和其他小孩相比,其追蹤期間內的死亡率減少了 18%。
  • 事業成功的受試者和其他受試者相比,其追蹤期間內的死亡率減少了 20%。
  • 在事業並不成功的受試者中,小孩時有嚴謹、自覺個性者的壽命較長的狀況更明顯,影響的程度超過事業成功者。


研究者評論說,小孩時有嚴謹、自覺的個性和成年後事業成功,兩者都會增加壽命。這兩者互相之間是有關聯的,但是也各是長壽的獨立因子。可能是因為:

  • 要成就事業,必須要有好的管控能力 (Executive Functioning,包括計劃、控制衝動、組織、推論等能力),而管控能力的高低和個性上是否嚴謹、自覺,有很大的關係。
  • 個性和管控能力,可以帶來對健康有益的生活習慣、增加生活主觀上的滿意度,而因此增加壽命。
  • 事業成功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比較會感到滿意,會增加他們面對人生的彈性,也就容易長壽。


Howard Friedman 作者群的其他一系列與 “Terman研究” 相關的論文

事實上 Howard Friedman 等在 1993 年 7 月份 J Pers Soc Psychol. 期刊就發表了一篇論文說,孩童時期有嚴謹、自覺的個性較易長壽,而樂觀、幽默的個性反而不利於長壽。

之後, Howard Friedman 等利用 Terman 資料庫裡的資料,繼續整理出一系列十幾篇的相關論文,例如:

  • 一篇發表在 2005 年 11 月 Soc Sci Med. 期刊的文章說,小時父母親離婚會影響到子女的壽命,其中一個理由是會增加子女離婚的機會 (另一篇 Howard Friedman等的文章說,離婚或喪偶會造成男性的減壽,但女性則否),而最重要理由是會增加子女抽菸的機率;但是如果小孩 (尤其是男性) 能在成年時有一個滿足的生活環境,就不會對壽命有所影響。
  • 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J Appl Dev Psychol 的文章說,小孩提早上學反而會造成成年後教育程度較低,較不能適應中年時的生活,而且會提高死亡率;太早具有閱讀能力,可能在小時候功課會優於同儕,但是不會帶來一生教育的任何好處,反而在中年時處理生活的能力會較差。
  • 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2 月份 J Pers. 期刊的文章說,有神經質個性 (Neuroticism,較容易有焦慮、緊張、憤怒、嫉妒、內疚、憂鬱等傾向) 的小孩,在晚年時的健康和生活滿意度都會比較差;女性的壽命會因此減短,但男性的壽命反而會稍微增加。
  • 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11 月份 J. Pers Psychol. 的文章說,女性 (但不是男性) 成年後宗教信仰程度最低者的壽命比較短。 

寫出暢銷書 The Longevity Project,台灣翻譯本的書名為「他們為何活到99」

作者群中的 Howard Friedman 和 Leslie Martin,根據 Terman 資料庫裡的人物故事、和 Terman 研究的許多科學結論,合寫了一本暢銷書,書名是 The Longevity Project,這本書在台灣有翻譯本,書名為「他們為何活到99」,翻譯者是張美惠,由時報出版社出版。

在 The Longevity Project 出版後,Howard Friedman 和 Leslie Martin 曾多次接受媒體訪問。他們解釋 “為什麼嚴謹、自覺的小孩終究會比較長壽?而不是開朗樂觀的小孩?” 根據他們的觀察,他們認為有以下三個可能的理由:

  1. 嚴謹、自覺的小孩,日後比較循規蹈矩,懂得保護自己的健康,不會去抽菸、酗酒、毒癮、飆車、暴力、飲食失調、危險的性行為,也比較願意遵造醫師的指示。
  2. 他們比較少生病,理由不只是他們會避免不良習慣,而且有可能他們腦部某些神經物質和個性散漫的人會有所不同,因此對他們的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3. 嚴謹、自覺的小孩也比較容易有幸福的婚姻、深厚的友誼,會選擇較健康的工作、居住環境。


結語

Terman 研究的受試者是挑選自較聰明的中產階級的小孩,出生於一百年前。他們的人生結果,可以被用來推論生活在現代的一般大眾嗎?但是本網站的多數讀者可能也是聰明、中產階級、受過大學教育、追求健康的人,也許與研究對象的差異是比較小,或許Terman 研究的結果、和書中的故事,仍有借鏡的價值。最後,是否有嚴謹、自覺、負責等個性特質的人,會比較願意上網閱讀健康知識,進而改變生活、因此長壽呢?


Ref:

Conscientiousness, Career Success, and Longevity: A Lifespan Analysis
Does childhood personality predict longevity?
Longevity following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al divorce.
Early educational milestones as predictors of lifelong academic achievement, midlife adjustment, and longevit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ngevity.
Does devoutness delay death? Psychological investment in relig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evity in the Terman sample.
Eighty Years Along, a Longevity Study Still Has Ground to Cover
The Longevity Project: Decades of Data Reveal Paths to Long Life

2012/3/29 上午 11:10:59|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2010 年台灣人口零歲平均餘命為 79.18 歲,世界排名第 38,差強人意。但是台灣的健康分布並不公平,城鄉差距落差大,必須加強疾病預防和健康生活習慣的國民教育。本文提供 2010 年台灣人口各年齡層平均餘命的列表,讓讀者查閱,看看根據此平均餘命表,你或你的親友平均能再活幾歲?想要活得比平均餘命表上所說的年數更久嗎?世界人瑞人數正在急速上升,你想當人瑞嗎?


2010 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 79.18 歲,男 76.13 歲,女 82.55 歲,而城鄉差距大


平均餘命的計算是先統計當年各年齡層國民的人口數和死亡率,以這些資料根據統計函數來計算各年齡層剩餘的預期生命,而剛出生者的預期生命年數就被稱為零歲平均餘命,俗稱平均壽命。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0 年台灣人口零歲平均餘命為 79.18 歲,男性為 76.13 歲,女性為 82.55 歲,在世界上排第 38 名 (請參閱本網站的 近十年,各國平均壽命的變動)。從國內各縣市來看,台北市民零歲平均餘命 82.42 歲為全國之冠,女性更高達 84.81 歲;其次是新北市的 80.3 歲,第三名是新竹市的 80.2 歲。平均餘命最低的縣市是台東縣為 74.24 歲,其次是花蓮縣的 74.96 歲,屏東縣是倒數第三為 75.96 歲。


也就是說,台灣的健康狀況並不公平,城鄉差距落差大,如上述台東縣民比台北市民平均少活 8.2 歲;另外原住民平均壽命也比全體國民平均少活 8.89 歲,尤其是男性少了 10.14 歲。台灣的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說,南台灣、東台灣、和北臺灣之間的平均壽命差距,自從 1980 年之後不斷地擴大,退步者中又以雲林縣台西鄉和麥寮鄉的惡化最快;衛促會又說,目前國人醫療保健支出中只有 4% 用於預防,必須逐年提升,增加基層衛生所的能力與資源,才能解決區域健康落差的問題。


2010 年各年齡層平均餘命表:根據此表,你能再活幾歲?


以下的表一,是根據行政院相關單位網站上所公佈的西元 2010 年人口零歲平均餘命資料,加以簡化,重新製表而成,讓讀者方便進行查閱。你可以跟隨此平均餘命表,找到你的性別欄和年齡列,查看看以你的性別欄和年齡平均能再活幾歲、和這一歲內的年死亡機率是多少百分比 (注意:表中的年齡是指滿歲年齡。例如,如果你是滿20歲又1天,你要看年齡列第20歲的資料,如果你是滿20歲又364天,你可以看年齡列第21歲的資料)。


從以上表一中,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訊息:

  • 出生後到滿月之前 (年齡列 0M),是嬰兒死亡率偏高的階段,男性高達 0.308%,女性高達 0.244%,所以嬰兒滿月時 (年齡列 1M) 平均餘命反而比出生時高。
  • 滿 10 歲左右 (年齡列 10 歲) 是男孩或女孩的年死亡率最低的時候 (男孩 0.013%,女孩 0.010%,年死亡率都只有萬分之ㄧ左右)。
  • 10 歲之後兩性的年死亡率都不斷地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到了第 80 歲時年死亡率為男性 6.38%,女性 4.27%。


在表一中並沒有包含 85 歲之後每年各年齡層的年死亡機率和平均餘命,所以在表二,我們借用美國社會安全局所公佈的 2007 年美國各年齡層平均餘命資料,和台灣 2010 年的各年齡層平均餘命資料在表中並列,方便國人估計滿 85 歲之後各年齡層的平均餘命。


























雖然行政院沒有提供 2010 年的 85 歲之後的各年齡層的年死亡率資料,但是從美國 2007 年的資料我們可以推測目前台灣 85 歲之後的各年齡層的年死亡率也應該相差不遠 (2010 年的台灣比 2007 年的美國,長壽大約一年) 。這裡,簡述其中一部分:

  • 在 2007 年時,年滿 85 歲者,該歲內的年死亡率是男性 10.59%,女性 7.85%
  • 年滿 90 歲者,該歲內的年死亡率是男性 17.40%,女性 13.62%,
  • 年滿 100 歲者,該歲內的年死亡率,男性是 36.16%,女性是 31.17% (也就是說,有大約 1/3 該年齡人口會在滿 100 歲後的一年內過世)。
  • 年滿 108 歲者,該歲內的年死亡率,男性為 53.43%,女性為 49.68% (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該年齡人口會在滿 108 歲後的一年內過世)。


另外從美國 2007 年的資料得知:

  • 在 2007 年出生的 100,000 位男嬰中,預估約有 31,700 位可以活到滿 85 歲;每 100,000 位女嬰中,約有 42,100 位可以活到滿 85 歲。
  • 每 100,000 男嬰中,約有 15,700 位可以活到滿 90 歲;每 100,000 位女嬰中,預估約有 27,300 位可以活到滿 90 歲。
  • 每 100,000 男嬰中,預估約有 754 位可以活到滿 100 歲;每 100,000 位女嬰中,預估約有 2,411 位可以活到滿 100 歲。
  • 每 100,000 男嬰中,預估約有 8 位可以活到滿 108 歲;每 100,000 位女嬰中,預估約有 48 位可以活到滿 108 歲。


全世界的人瑞們


超過 100 歲的人口,被稱為人瑞,是目前全世界增加速度最快的年齡層。全世界現在約有 450,000 名人瑞,這只是一個大略數字,因為許多國家的人瑞住在偏遠區域,當地政府無法統計。在 2010 年全世界人瑞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共有 72,000 位,其次是日本,大約有 30,000 名人瑞,日本在過去 10 年人瑞的數字增加了 4 倍。中國在最後一次統計有 7,000 位人瑞,但是預計在 2050 年會有 450,000 人瑞,會變成世界人瑞最多的國家,在 2010 年其他人瑞較多的國家包括西班牙約 10,000 名,加拿大和義大利各約 5,000 名,法國超過 3,000 名,而捷克雖然只有 673 名人瑞,但是以其人口比例來算,可能是世界上人瑞人口百分比最高的國家。


活到 110 歲以上,又稱為超級人瑞,確實是值得慶祝的事。以下兩表是世界頂级超級人瑞的資料。



















你想當人瑞嗎?今天開始遵行健康的生活習慣


2010 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占 28.4%;心臟疾病占 10.8%;腦血管疾病占 7.0%;肺癌占 6.2%;糖尿病占 5.7%;事故傷害占 4.6%;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 3.6%;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占 3.4%;高血壓疾病占 2.9%;腎功能相關疾病占 2.8%。除了事故傷害之外,其他九死因都屬於慢性病,而若遵行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可以減少罹患率的。


有臨床報告說,飲食、運動、煙、酒這四項生活習慣會影響壽命大約 14 年,這還不包括生活觀和人際關係兩項重要的壽命影響因素。所以,將後天對壽命的影響估計為 20 年左右,是合理的 (請參閱本網站的 長壽的真相:有效 9 法)。


台灣目前的零歲平均餘命已經超過 79 歲,如果後天對壽命的影響估計為 20 年,那麼正確的生活方法可能讓我們活到 90 歲或更多,而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可能只讓我們活到 70 歲或更少。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預估,位於法國東部地中海岸的小國摩納哥 Monaco,其 2012 年的國民零歲平均餘命將高達 89.68 歲 (摩納哥沒有提供相關資料給聯合國列入世界排名,但其實她是全世界第一名);可見,如果你有正確的生活習慣和享受好的醫療,不難活到 90 歲或更多;而一旦活過 90 歲,或許你有不錯的基因,會讓你邁過百歲大關。


Ref:
近十年,各國平均壽命的變動.
99年簡易生命表.
平均壽命增加 台北人最長壽.
Actuarial life table.
How Many People Live to 100 Across the Globe?
Oldest people.
長壽的真相:有效 9 法
Country Comparison :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2012/3/22 上午 10:33:01|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由於環境衛生的改善、糧食的充裕、疾病的有效預防、和醫療的進步,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國民零歲平均餘命 ( 即當年出生嬰兒的平均預期壽命,俗稱平均壽命 ) ,近年來都有在增加。尤其是某些亞洲國家,其十年內平均壽命增加超過五歲,在世界的享壽排名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行政院相關單位的網站上,有世界各洲、各國零歲平均餘命的資料,在這裡我們將利用這些資料,來比對、討論西元 2000 年和西元 2010 年之間,世界各國的零歲平均餘命的數值和排名的變化。


以下的分析比較,是部分擷取在行政院的網站上, ” 2000 年全球洲際區域及主要國家零歲平均餘命排名分析” 及 ”2010年全世界主要國家零歲平均餘命排名” 的這兩篇文章的資料,重新整理、製表而成:

一、 全世界零歲平均餘命

  • 美國人口資料局的資料說,西元 2000 年全世界總人口數為 60 億 6 千 7 佰萬人。
  • 世界男女合計零歲平均餘命為 66 歲。其中,男性為 64 歲、女性為 68 歲,男女相差 4 歲。

二、 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零歲平均餘命的比較

  • 西元 2000 年已開發國家總人口為 11 億 8 千 4 佰萬人,佔全球總人口 19.5%,已開發國家零歲平均餘命為 75 歲。其中,男性為 72 歲,女性為 79 歲,男女相差 7 歲。( 台灣零歲平均餘命為 75 歲,達到已開發國家水準 )
  • 開發中國家零歲平均餘命為 64 歲。其中,男性為 62 歲、女性為 66歲,男女相差 4 歲。
  • 已開發國家零歲平均餘命的 75 歲,比開發中國家的 64 歲,高出 11歲。其中,男性高出 10 歲,女性高出 13 歲。

三、 將全球劃分為 18 個洲際區域,來觀察零歲平均餘命 ( 請參見表一 )

  • 開發程度的高低,會影響該地區零歲平均餘命。歐洲、北美地區國家發展程度較高,其零歲平均餘命也較高;而非洲地區國家發展程度較低其零歲平均餘命也較低。
  • 西歐地區的零歲平均餘命為,男性 74 歲、女性 81 歲、男女合計 78 歲,居首。
  • 南歐、北歐、北美等三個區域,其零歲平均餘命相同,為男性 74 歲、女性 80 歲、合計 77 歲,並列居次。
  • 亞洲國家中以東亞地區的零歲平均餘命較高,男性 70 歲、女性 74 歲、合計 72 歲,排名第六。
  • 非洲地區由於愛滋病及瘧疾盛行、環境衛生不佳、營養失調等因素,其零歲平均壽命偏低,其中以東非最低,男性 45 歲、女性 47 歲、合計46 歲。
  • 第一名的西歐和最後一名的東非,兩者零歲平均餘命對比,男性相差29 歲,女性相差 34 歲,男女合計相差 32 歲,差距極為懸殊。






















四、 西元 2000 年各國零歲平均餘命之排名 ( 部分國家資料,請參見表二 )

  • 西元 2000 年最長壽的國家是日本,其零歲平均餘命為,女性 84 歲、男性 77 歲、合計 81 歲。
  • 第三名是位於義大利北部,四面被義大利包圍的小國家聖馬利諾,其零歲平均餘命為,女性 83 歲、男性 76 歲、合計 79 歲。
  • 台灣和其他兩國並列第 39 名 ( 台灣在西元 1999 年排名為第 36 位 ),其零歲平均餘命為,女性 78 歲、男性 72 歲、合計 75 歲。
  • 最後一名是尚比亞,其零歲平均餘命為,女性 38 歲、男性 37 歲、合計 37 歲,各自還不到日本的一半。

五、 西元 2010 年和西元 2000 年比較,那些國家有顯著變化? ( 請參見表二 )

  • 雖然日本的兩性合計零歲平均餘命由 81 歲增加到 83 歲,稍微增加了2 歲,但是被聖馬利諾和香港追上,兩者都由男女合計 79 歲增加到83 歲。
  • 歐美各國的零歲平均餘命繼續小額增加,但是除了義大利之外,名次大多數不動或稍降。例如,瑞士兩性合計零歲平均餘命增加 2 歲,從男女合計 80 歲增加到 82 歲,但是排名由第 2 名降到第 4 名;而美國僅僅增加 1 歲,由男女合計 77 歲進步到 78 歲,排名則由 30 名降到 45 名。
  • 許多東亞國家和地區排名進步驚人,澳門從第 22 名上升到第 5 名 ( 由男女合計 77 歲增加到 82 歲 ),南韓由第 44 名上升到第 21 名 ( 由男女合計 74 歲增加到 80 歲 ),中國由第 88 名上升到第 69 名 ( 由男女合計 71 歲增加到 74 歲 ),越南由第 128 名上升到第 69 名 ( 和中國並列名次,由男女合計 66 歲增加到 74 歲 )。
  • 處變不驚的台灣,排名由第 39 名稍微進步到第 38 名,零歲平均餘命則由男女合計 75 歲增加到 79 歲。
  • 有兩個亞洲國家的排名不進反退,泰國從第 66 名急降到第 125 名,零歲平均餘命在西元 2000 年時為女性 75 歲、男性 70 歲、合計資料不全,在西元 2010 年為女性 72 歲、男性 66 歲、合計 69 歲。另外,阿富汗由第 191 名降到第 203 名,零歲平均餘命則由男女合計 46 歲減少到 44 歲。
  • 尚比亞由西元 2000 年的敬陪末座的第 201 名,下降到第 205 名,但這是因為西元 2010 年一共有 206 個國家和地區有參與統計,其實尚比亞是最後算來第 2 名,其零歲平均餘命是由男女合計 37 歲增加到42 歲。



































Ref:

2000年全球洲際區域及主要國家零歲平均餘命排名分析
2010年全世界主要國家零歲平均餘命排名
2010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2012/3/15 上午 10:55:32|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或許真的是 “有拜有保庇”;一篇 2000 年的文章,回顧了 42 篇更早期的文獻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後發現,常有宗教性活動的人,在臨床追蹤期間內的總死亡率較低。那麼要得到這個好處,需要去參加宗教聚會嗎?還是在家靈修呢?一篇 1999 年的文章說,常去參加宗教聚會的人,死亡率較低;而一篇發表在 2000 年的文章則說,在家靈修,也一樣可以減少死亡率。有一篇 2011 年的回顧性文章說,從事宗教或靈修活動的人,其死亡率減少的程度,和多吃蔬果的效果差不多。


常有宗教性活動的人,在臨床追蹤期間內的總死亡率較低

這篇文章發表在 2000 年 5 月份 Health Psychol. 期刊,作者是美國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的 Mike E McCullough 和他的研究團隊。研究者回顧了 42 篇文獻,綜合了其中關於宗教性和總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的數據。他們發現,和參與較多宗教活動的人相比,不參加宗教活動的人,在追蹤期間內因為任何死因的總死亡率增加了29%。


常去參加宗教聚會的人,死亡率較低

這篇文章發表在 1999 年 7 月份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期刊,作者是美國杜克大學的 Harold G Koenig 和他的合作團隊。研究者取得了 3,968 位北卡羅萊納州居民在 1986 年所提供的有關是否參與宗教聚會的資料,研究者也收集他們其他健康及個人資料 (年齡是 64-101 歲),然後追蹤受試者之後 6 年任何原因的總死亡率。


結果發現:

  • 在平均 6.3 年的追蹤期間內,共有 1,777 位受試者死亡 (佔 29.7%)。
  • 實驗開始時常常參加宗教聚會者 (每週有一次或更多) 的總死亡率是 22.9%,而不常參加宗教聚會者 (每週少於一次) 的總死亡率是 37.4%。
  • 當研究者把剛開始時受試者的年齡、健康狀態、社交、和健康習慣,拿來做統計矯正之後發現,男女合計,常常參加宗教聚會可以減少總死亡率 28%;如果以男女分開計算,則男性減少 17%,女性減少 35%。
  • 結論是,64 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女性,如果每星期參加宗教聚會一次或更多,可以減少之後 6.3 年內的總死亡率。


在家靈修,也一樣可以減少死亡率

這篇文章發表在 2000 年 7 月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期刊,作者群和上一篇文章部份相同,都是來自於美國杜克大學,研究方法也相似。研究者取得 3,800 多位住在北卡羅萊納州受試者在 1986 年所提供的,是否在家有靈修的習慣 (禱告、禪修、讀經) 的資料,也收集他們其他健康及個人資料,然後追蹤大約 6 年內受試者的任何死因的總死亡率。


結果發現:

  • 在平均 6.3 年的追蹤期內共有 1,137 位 (29.5%) 受試者死亡。
  • 研究者把受試者,根據其在實驗開始時是否已經喪失自行照顧日常生活的能力,分開來統計後發現:在無法照顧自己生活的受試者中,沒有日常靈修習慣者的總死亡率只比有靈修習慣者的總死亡率增多了 11%;但是在有能力自行照顧日常生活的受試者中,沒有靈修習慣者的總死亡率比有靈修習慣者的總死亡率增加高達 63%。
  • 所以看來,老人在喪失照料自己日常生活的能力之前,如果有在家靈修的習慣,是會減少之後 6.3 年內的總死亡率。


從事宗教或靈修活動的人,其死亡率減少的程度,和多吃蔬果的效果差不多

這篇文章發表在 2011 年 7-8 月份 Explore (NY) 期刊,作者是巴西聖保羅的 Giancarlo Lucchetti 和他的研究團隊。研究者回顧了 28 篇綜合分析性的文獻,這些文獻都是綜合分析某一項生活習慣對日後總死亡率的影響。其中 3 篇和宗教有關,其餘 25 篇和其他生活習慣有關。這些文章所收集和分析的資料,都是在 1994-2009 年發生的。

結果發現,在三篇和宗教有關的文章裡,具有宗教或靈修習慣能減少死亡率至少 18% (最少的一篇)。這樣的增壽效果和其他 25 篇文章的效果相比,其有效程度超過 6 成的其他文章的有效度。宗教或靈修習慣能降低死亡率的程度類似於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程度,而優於降膽固醇藥 (statin 類) 的療效。


結語

參與宗教活動或有在家靈修的習慣可以減少因任何死因的總死亡率,這方面的臨床報告非常多;但是,到底什麼原因降低總死亡率,則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有些文章認為相信神或靈魂的概念,能夠讓老年人在病重時比較不擔心死後的事、比較不會有恐懼感,有利於醫療;也有文章認為宗教具有規範的作用,會讓人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少犯錯;也有文章說有宗教聚會會讓信徒有歸屬感和社交圈,以上這些可能都是總死亡率減少的一部份原因。相反的,也有醫師抱怨說,有些病人的宗教迷信會妨礙醫療的進行。

Ref: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mort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Does religious attendance prolong survival? A six-year follow-up study of 3,968 older adults.
Does private religious activity prolong survival? A six-year follow-up study of 3,851 older adults.
Impact of spirituality/religiosity on mortality: comparison with other health interventions.
Religion Helps Us Gain Self-Control, Study Suggests
Brain Study Shows That Thinking About God Reduces Distress -- But Only for Believers
 

2012/3/8 下午 12:49:43|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 ” The Blue Zone: Lessons For Living Longer From the People Who’ve Lived the Longest ”,出版於 2008 年 3 月,作者是 Dan Buettner 。這本書在台灣有中文版, “ 藍色寶地:解開長壽真相,延續美好人生 ”;翻譯者是田霏,由如何出版社在2010 年 5 月出版。 The Blue Zone 這本書裡描述了 4 個世界上人瑞最多、最長壽的地區,和當地老人的生活習慣。這 4 個地區分別是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 ( Sardinia, Italy )、日本的沖繩島 ( Okinawa, Japan )、美國加州的洛馬林達市 ( Loma Linda, California USA )、和哥斯大黎加的尼柯亞半島 ( Nicoya Peninsula, Costa Rica )。作者也根據人瑞的生活方式,整理出我們可以學習的 9 個生活原則,他稱之為 ” Power 9 ” ( “ 有效 9 ” )。


Dan Buettner 生於 1960 年,年輕時曾經締造了 3 項長途自行車旅行的金氏世界紀錄,分別以自行車旅行橫跨了南北美洲、歐亞大陸、和非洲。最長距離的那一次,是在1987 年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共 25000 公里。


在 2000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說,日本沖繩島是世界健康人瑞最多的地區,引起了國際對長壽區的興趣。美國的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機構、國家地理雜誌 ( National Geographic ) 和喜愛旅行冒險的 Dan Buettner 合作,在世界各地訪問、發掘長壽區。Dan Buettner 在 2005 年根據他採訪的結果,在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題目為 The Secrets of Living Longer 的封面故事。文章說,薩丁尼亞島、沖繩島、洛馬林達市 ( 有高密度的安息日會教徒 )、尼柯亞半島這4個長壽區,其人瑞的密度高,中年時期的死亡率低。這些地區的老人,其平均壽命大約比美國多 10 年,心血管疾病罹患率是美國的 1/6,主要癌症是美國的 1/5,而糖尿病患者幾乎是找不到。


Dan Buettner 團隊,整理出來的 “ 有效 9 ” 人瑞生活原則,又可以被分成四大類主題,分別是關於身體活動、生活觀、飲食和人際關係。這四大類優良生活習慣,都經由一再的臨床研究證明,會增長壽命。以下介紹這四大類和 “ 有效 9 ” :


一、自然地活動 ( Move Naturally,可以增壽 4 年 )

1. 活動就對了 ( Just Move )

  • 人瑞區的老人他們不會去舉重、跑馬拉松或去健身房,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必須經常做身體的活動。他們走路去買東西、拜訪朋友、上教堂或寺廟、爬樓梯、做田野的工作。
  • 我們可以跟他們學習把遛狗、庭院栽植、做家事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少使用那些電動的工具。


二、正確的生活觀 (Right Outlook,增壽 4 年)

2. 有當下的目標 (Purpose Now)

  • 沖繩島的老人講究每天起床就要有一個 ikigai ( 日語,意思是生活目的 )。那個目的可以很簡單但是充滿積極性:要起來照料子孫,或做某些家事、嗜好。
  • 每天有一個生活目標,頭腦會比較靈敏、積極、也會活得比較久。
  • 生活有目標,對老年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退休了,子女又都已成家,會懷疑 “ 我今天還能做什麼呢? ”
  • 我們要能夠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在每天的生活裡,活出熱情與價值。

3. 能放鬆解壓 (Down Shift)

  • 人瑞區的老人各自有他們解除壓力的方法,沖繩島老人每天祭拜他們的祖先,洛馬林達的安息日會教徒每天在固定時間禱告,薩丁尼亞人會喝 1-2 杯紅酒享受快樂時光。
  • 所以我們也應該找到適合自己解除壓力的方法,因為壓力會帶來身體的發炎反應,有害健康。


三、明智的飲食 (Eat Wisely,增壽 8 年)

4. 只吃八分飽 (80% Rule)

  • 沖繩島老人吃飯前會跟自己説 Hara hachi bu (日語,意思是肚子八分足) 然後才開始吃飯,提醒自己在八分飽的時候就停止用餐。這樣少吃了 20% 熱量,就是沖繩老人沒有胖子的原因。
  • 人瑞區的老人各有他們的方法來控制食量,他們的碗盤比較小,也不會把煮好的食物全部放在餐桌上。大部分的老人注重早餐,而晚餐吃得比較少也比較早。他們不在電視機前面吃飯,而是跟家人分享三餐。
  •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的地方。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誤以為能靠著比別人吃得豐盛而得到健康。

5. 植物為主食 (Plant Slant)

  • 四個人瑞區的老人們,都是以當地的植物為主食,豆類是他們最大的蛋白質來源,每週只偶而吃 1-2 次肉。
  • 薩丁尼亞人和洛馬林達安息日會教徒都喜歡吃堅果,每天吃ㄧ把當零食,薩丁尼亞人會喝羊奶和吃奶酪,但是這些羊是吃草長大的,不是飼料羊。
  • 我們可以跟他們學習多吃新鮮植物,少吃肉類或加工過的食品。

6. 紅酒時刻 (Wine@5)

  • 薩丁尼亞人喜歡喝當地的紅葡萄酒,他們的紅酒具有很高的類黃酮濃度,有助於保持血管健康。他們在下午 5 點工作完之後的快樂時光 (Happy Hour) 和朋友們喝 1-2 杯,一起放鬆、減輕壓力。
  • 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紅酒時刻,但記得不要超過 2 杯。


四、人際關係 (Connect ,增壽 4 年)

7. 歸屬感 (Belong)

  • 在作者訪問到的 263 位人瑞裡,只有 5 位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他們說,宗教團體讓他們有歸屬感。
  • 安息日會教會是一個緊密的宗教團體,教會鼓勵教徒過著有節制的生活。每週安息日時要休息,和家人、上帝、朋友、大自然相處,能紓解壓力,增強人際網絡。
  • 有醫學報導說,每月參加 4 次以上宗教活動者,平均增壽 4 年以上。

8. 親人至上 (Loved Ones First)

  • 差不多所有的人瑞區老人,都說家庭是最重要的。
  • 這些地區的家庭,常常是幾代同堂,或住得很近;大家努力創造一個和睦的關係,老人照顧後代,後代也願意照顧老人的晚年。
  • 人瑞似乎都很討人喜歡,但是他們年輕時可不一定如此,似乎是過了 80 歲且有了老人的智慧之後,他們知道只有討人喜歡才會有人樂於陪伴他們。
  • 我們要把家庭共處的時間當作是很重要的事,要創造聚餐、年節、旅遊等定期相處的時間。

9. 好的社交圈 (Right Tribe)

  • 沖繩島的老人會創造、參與一個 moai (日語,是幾個好朋友組成一個結盟互助、一直到老死的小團體) ,是他們的生活重心之一。
  • 在人瑞周圍的人,似乎也都生活得很健康,也許是他們本來就一起生在一個重視健康的家庭,或是因為他們喜歡物以類聚。
  • 美國大型長期臨床 Framinghan Study 發現,抽菸、肥胖、快樂、孤獨等,都是可以藉著社交圈傳染的。
  • 所以我們應該儘量結交正確的朋友,可以讓我們增壽幾年。女性比男性長壽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她們有比較強的社交網絡。


Dan Buettner 說,這 “ 有效 9 ” 原則,並不是他自己隨便想想就發明的,而是從無數地採訪所得到的資料彙整出來後,再參照許多長期嚴謹的臨床文獻,所得到的結論。這 9 項原則都不難達成,也不花錢;其中他覺得特別有趣的一項是,只要學人瑞日常多活動,並不必刻意去健身房。


探訪人瑞區之後,Dan Buettner 不停地寫文章、成立社團、到處演說,也在自身生活習慣上有多方面的改變。他說,他找到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活動,他每星期做園藝、和子女玩樂;他上市場的時候不再買肉,而且他又回復定期上教堂。他的網站有一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者所設計的長壽問卷測驗;他說,根據該測驗預測,他可以活到 99 歲。


以下的表格、是 CFH 編輯部把各人瑞區生活習慣的要點,和這些要點與 “ 有效 9 ” 原則的關聯,列成一個讓讀者們容易了解、容易用來自我檢查的簡表。



 

Ref:
US News & World Report: From 4 Long-Lived Cultures 9 Tips for Longevity.
Power 9®.
Sardinia’s Blue Zone Lessons.
安息日會教徒的生活和飲食法.
Okinawa’s Longevity Lessons.
National Geographic: Long-Lived Costa Ricans Offer Secrets to Reaching 100.
TED Talks – Dan Buettner: How to live to be 100+.
 

2012/3/1 上午 10:45:12|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最新文章

推薦專題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法要顧全主要營養分之均衡及是否富含微營養素。我們若能遵照一些證明過的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法、琉球飲食法),則不但營養會均衡充足,並能健康而愉快的過生活。

搜尋關鍵字

相關最新文章

歷史文章

Copyright 2009 © by ComeForHealth - CFH健康知識網 保留所有權利
CFH知識服務電話:(02)2763-6507 傳真:(02)2763-4929
This web site uses GIII Web Plus,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SP.NET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