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 (AIDS) 即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之俗稱,是一種感染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後的後期表現。愛滋病毒 (HIV) 有三大傳播途徑:1. 經性行為傳染;2. 血液傳染 (接觸受汙染的血液、輸血、與感染愛滋病的靜脈藥癮者共用注射針頭、針筒、接受愛滋病患之器官移植);3. 母子垂直傳染。且感染 HIV 後並不會馬上發病,除了有潛伏期外,還有所謂的空窗期,增加了治療以及防疫的難度。本篇文章將介紹,愛滋病毒感染後各階段的症狀、篩檢、治療方法以及預防守則。
愛滋病毒感染的階段與症狀
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症狀,取決於感染的階段:
- 在病毒感染的最初幾個星期內:當感染愛滋病毒時,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顯現,但仍然具有病毒傳染力。許多人在感染後 2-4 星期會有罹患流感般的症狀,其症狀可能包括:發燒、頭痛、喉嚨痛、淋巴腫脹、長皮疹等
- 感染之後的幾年內:可能會保持無症狀多年,但隨著病毒的繁殖、破壞免疫細胞,可能會發展成輕度感染或慢性症狀,如:淋巴結腫、腹瀉、體重驟減、發燒、咳嗽以及呼吸急促
- 發展成愛滋病:若患者一直沒有對愛滋病毒進行治療,75% 的愛滋病患約在 10 年左右發病。當愛滋病發作時,表示免疫系統已受到嚴重破壞,其主要表現為後天性免疫缺乏所引起的伺機性感染、惡性腫瘤和多系統損害。
伺機性感染常見的有:
- 寄生蟲類感染:卡氏肺囊蟲肺炎 (pnenmocystsis carinii pneumonia, PCP),約有 50-60 % 的患者會併發此病,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熱等症狀,也是主要致死因之ㄧ;弓漿蟲病 (toxoplasmesis),若孕婦感染此蟲可胎傳給胎兒,引起流產、死胎、小腦畸形和視網膜炎等,成年人感染後則出現腦膜炎、癲癇等
- 真菌類感染:以口、咽、腸道的白色念珠菌 (Candidiasis) 最常見,另外還有球孢子菌病 (coccidioidomycosis)、隱球菌 (cryptococcosis)、組織胞漿菌病 (histoplasmosis) 等
- 細菌性感染:最常見的是肺結核 (Tuberculosis),其次是淋巴結核、腸結核
- 病毒性感染:常見的有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多發生在口外、生殖器、肛門,水皰較多,炎症反應較重,常致壞死、潰瘍、劇痛;巨細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感染亦常見,表現為肝炎、肺炎或視網膜炎
惡性腫瘤如: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KS) 又稱多發性出血性肉瘤,併發率在 20%-40%,多見於同性戀或異性戀的男性愛滋病病人,多發生在上半身、鼻側、耳後、口腔、咽、陰莖等處,表現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結節、浸潤性斑塊
多系統損害之表現為:急性 HIV 腦膜炎、亞急性腦炎、進行性多灶性腦血質病、脊髓炎及周圍神經病變
愛滋病的診斷方法
診斷愛滋病,必須要確認愛滋病毒為陽性反應,再加上嚴重的 CD4 淋巴細胞缺乏 (CD4+ T 淋巴球數 < 200 cells/mm
3) 或有伺機性感染 (如肺囊蟲肺炎、結核病等)、惡性腫瘤 (如卡波西氏肉瘤) 或免疫功能低下等相關疾病。
愛滋病毒檢測可分篩檢 (screening) 與確認 (confirmation):
- 篩檢方法有酵素免疫連結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顆粒沉積法 (particle agglutination,PA) 及唾液測試法 (Saliva test),若呈陽性反應,則需進行確認
- 確認方法包括:西方墨點法 (Western blot method) 或以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 進行血漿中愛滋病毒 RNA 測定 (Plasma HIV RNA)。
確認患者感染愛滋病毒後,最重要的實驗室檢查就是 CD4 淋巴球數與病毒量檢驗。CD4 淋巴球數可用來評估患者目前免疫系統的狀況,病毒量檢驗可反應病毒複製情形以作為評估預後的參考,也作為評估藥物治療反應的基準點。
另外,傳統的篩檢方法偶有偽陽性 (意指篩檢結果為陽性反應,但事實上並沒有被感染,ELISA 的偽陽性率約為 1.5%),故需以西方墨點法 (Western Blot) 再作為確認,但是這幾種方法皆有空窗期 (window period) 的問題。空窗期是指,從感染病毒的初始到可被檢測出抗體的時間。通常病毒感染後 2-4 週,有半數病人會出現發燒、喉嚨痛、淋巴腺腫、頸痛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約要到 6-12 週後才出現抗體,但有些病人可長達 12 個月後才出現抗體。在這段空窗期中,血液中無法測出抗體的存在,但病人卻可能因性行為、共用針筒或捐血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而 RT-PCR 由於是直接測定愛滋病毒的片斷,則沒有在此限制內。
愛滋病毒/愛滋病的治療方法
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即俗稱的雞尾酒療法,可有效降低伺機性感染或腫瘤等併發症的發生,增加愛滋病毒感染者的壽命、降低死亡率,也間接地提升患者之生活品質,使得感染愛滋病毒可被視為一種慢性病。目前核准使用的抗愛滋病毒藥物超過 25 種,透過適當的合併使用通常可抑制病毒增殖,使血液中的病毒含量維持在標準檢測範圍以下。但現今的療法事實上無法完全殲滅病毒,只要病人因為任何理由中斷治療,病毒都會迅速恢復到治療前的數量、甚至產生抗藥性病毒。
雞尾酒療法簡介:由在紐約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持愛滋病研究工作的何大一博士所發明,將蛋白酶抑製劑與數種不同類的抗病毒藥物加以組合,達到有效抑制病毒增殖的效果。雞尾酒療法的原理是,假使愛滋病人只服用一種治療藥物,愛滋病毒終究會發展出具抗藥性的病毒株,而如果病人服用兩種藥物,即使病毒發展出對其中一種藥物的抵抗能力,也無法同時兼具對另一種藥物的防禦能力。接受這種療法的病人如果在感染的最初幾個月同時服用三種藥物,最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複製擴散。根據台灣疾管局於 2010 年 10 月參考美國衛生部的指引,所建議的雞尾酒療法為使用含兩種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nucleost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併用一種非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non-nucleoside 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或併用一種到兩種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s,PI)的抗愛滋病毒藥物組合,對初次使用的感染者,可大幅降低血漿病毒量、升高 CD4 淋巴球數,因此能降低愛滋病相關併發症。
使用時機:對於無症狀的感染者,如果 CD4 淋巴球數已經低於 200 cells/mm
3,則應儘快衛教病患,開始使用藥物,以減少發生伺機性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對於沒有發生任何相關愛滋病症的感染者,雖然目前還缺乏隨機分組的臨床試驗,在最近幾個大型的跨國、多中心的觀察研究顯示,在較高的 CD4 淋巴球數 (350-500 cells/mm
3) 即開始使用高效能抗病毒藥物的病患,相較於在 CD4 淋巴球數低於 350 cells/mm
3 才開始使用藥物治療的病患,較不會發生伺機性感染或死亡。因此,對於病患 CD4 淋巴球數低於 350 cells/mm
3,但仍高於200 cells/mm
3的病患,目前也是建議開始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過,接受雞尾酒療法的病人,初期會出現許多藥物副作用的症狀,例如嚴重腹瀉、腹部痙攣、骨質疏鬆、脂肪位移或異常和貧血等現象,某些藥物必須要在飯後服用,其他的則又應空腹時服用,對於病人能否持之以恆並且正確服藥,構成相當大的考驗。
*對於某些特殊的感染者族群,建議開始治療的時機,和前述 CD4 淋巴球數的考慮並不相同。這些族群包括:愛滋病毒感染的孕婦、愛滋病毒相關的腎臟病變 (HIV-associated nephropathy; HIVAN) 者、和同時合併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例如:對於所有愛滋病毒感染的孕婦,不論 CD4 淋巴球數,都應配合婦產科醫師的追蹤照護,儘快開始高效能抗病毒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用藥上必須是標準三種抗病毒藥物的合併,而不是僅有使用過去建議的 zidovudine 或 nevirapine 單一藥物或兩種藥物合併,因為三種抗病毒藥物的合併治療效果優於單一藥物或兩種藥物合併。再者,孕婦的抗病毒處方必須避免使用 efavirenz,因為 efavirenz 在動物實驗中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過程中,孕婦服藥後的血中病毒量已經檢測不到時,再配合排定時程進行剖腹產,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兒被愛滋病毒傳染的風險。
*愛滋病毒不會藉由空氣和飲食傳染,也不會經由日常生活的接觸、擁抱而傳染,因此與愛滋病患者共同居住、共餐、共用食具或是共用傢俱、衛浴設備、共用游泳池,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危險。
愛滋病的預防方法
由於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供施打的情況下,再加上大部份愛滋病毒的早期感染者並不知道己身已帶有愛滋病毒,所以沒有使用防護措施的習慣,如保險套、清潔的注射針器等,而早期感染者的血中帶病毒量 (viral loads) 往往是非常高的,往往在不知自己已帶原又具高傳染力的情形下,又把病毒傳給他人。因此,預防愛滋病毒感染,仍為防疫愛滋的最基礎做法。預防方法如下:
- 忠於性伴侶,正確的使用保險套及避免性濫交
- 不要與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汙染的用具,例如:剃刀、刮鬍刀或任何尖銳器械、穿刺工具
- 使用拋棄式針筒、針頭,拋棄前應先置入刺不破的容器中,以免刺傷他人
- 輸血或使用血液製劑及接受凝血因子或器官移植時,必須經過篩檢、測試處理
- 當性伴侶無法提供性的安全保證,又不願做好愛滋防範措施時,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行為
Re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HIV/AIDS
HIV test
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
簡介:愛滋病 (1) 起源與流行病學資料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俗稱愛滋病,是一種感染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後的末期表現。其診斷標準為 HIV 檢驗 (抗體、抗原或病毒培養等) 呈陽性反應,再加上 CD4 淋巴球數少於 200 個/毫升或出現了某些特定的疾病,例如:伺機性感染、神經系統病症、或腫瘤等。HIV 病毒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漸漸受到破壞,而無法對抗環境中存在的細菌或病毒,而出現一連串的症狀,最後導致死亡,因此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HIV 病毒能透過直接接觸患者黏膜或含有 HIV 的血液、體液而傳染。傳染途徑有性交、肛交、口交、輸血、受污染的針頭、穿刺用具、母嬰垂直感染 (懷孕期間透過胎盤、出生時經過陰道及透過母乳) 或其它會接觸到已感染者體液的途徑。
雖然目前有愛滋病與 HIV 病毒的治療可以減緩病程的發作,但仍沒有可完全治癒的療法或疫苗可供使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可同時降低死亡率以及發病率,但這些藥物昂貴且有毒性,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國家。由於治療愛滋病的難度及高門檻,推廣安全的性行為、輸血源控管、供應清潔針頭等防止感染的方法,即為各國控制愛滋病毒傳播與防範愛滋病流行的重要政策。
愛滋病的起源
根據遺傳研究推論,HIV病毒可能是源於 19 世紀末期或 20 世紀初期的中西非區域。而愛滋病這個名稱來自於1981年,在美國發現了一群原本身體健壯的年輕、男同性戀者,感染了肺囊蟲肺炎、口腔念珠菌和卡波西氏肉瘤等。這些疾病群原本多見於免疫缺乏症的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病患,為了與先天免疫缺乏做區分,故稱之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並由於其英文縮寫為 AIDS 而俗譯為愛滋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毒 (HIV) 簡介
巴爾-西諾西 (Barré-Sinoussi) 教授與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症關係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及其研究小組,於1983年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男同性戀愛滋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到一種的新的反轉錄病毒 (Retrovirus)。他們培養病患的淋巴球,發現 CD4 陽性輔助 T 細胞 (CD4+ helper T cell) 減少,表示這種淋巴球是病毒攻擊的目標。並發現這種病毒是一種反轉錄病毒,並且在電子顯微鏡之下可看到被感染的細胞有出芽情形,表示是反轉錄病毒中的慢病毒屬 (Lentivirus),慢病毒可以將基因訊息轉殖到宿主細胞內,並具有長潛伏期,是其一大特徵,在此期間病毒可進行突變並隨之休眠,造成目前的抗病毒療法並不能徹底將病毒根除。HIV 分為兩型:HIV-1 與 HIV-2。多數國家的 HIV 感染是由 HIV-1 造成的,並且感染 HIV-1 後超過 90% 的患者會在 10-12 年內發病成為愛滋病;HIV-2 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其感染往往沒有相關的病症。HIV 病毒會攻擊輔助性 T 細胞,尤其是 CD4+ T 細胞,巨噬細胞 (macrophages) 和樹突狀細胞 (dendritic cells)。CD4+ T 細胞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的功能,HIV病毒透過三種機制讓 CD4+ T 細胞減少:1. 直接被病毒殺死;2. 增加被感染細胞的細胞凋亡率;3. 被感染的 CD4+ T 細胞被自身的 CD8 細胞毒殺淋巴球 (CD8 cytotoxic lymphocytes) 辨識並殺死。當 CD4 細胞減少時,人類就容易被平常可和平共處的細菌或病毒侵擾,而造成所謂的伺機性感染。
愛滋病的流行病學資料
愛滋病被視作一種流行病。根據 2009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全世界約 3,340 萬人感染愛滋病毒/愛滋病,每年約有 270 萬新感染愛滋病毒的病例以及 200 萬人死於愛滋病。聯合國愛滋病組織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UNAIDS) 於 2007 年估計:全世界有3,320萬的人感染愛滋病,有 210 萬人因愛滋病而死亡,其中包括33萬名兒童,並且有 76% 的死亡發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根據聯合國愛滋病組織 2009年的報告,全球約有 60億人口已被感染,約 2,500 萬人死於愛滋,並且在南非就有 1,400 萬兒童因此成為孤兒。
目前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是感染最嚴重的地區,印度是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南非。中國大陸的感染者以每年 30% 增加,2010 年估計將會有 1,000 萬名感染者。台灣在 2011 年 7 月底的統計資料顯示,有 21,158 位本國籍感染 HIV 病毒,愛滋發病人數則為 8,004人,死亡人數則為 2,044 人,且從 2003 年起靜脈藥癮感染者大幅增加,到 2011 年,其 HIV 感染數已佔總個案數之 30.83%,超越異性戀性行為傳染之21.71%,並逼近經同性戀性行為傳染的 37.79%。
台灣的防疫現況
台灣於 1984 年 12 月發現第一個從美國入境的愛滋病患;在 1985 年 11 月發現首例非輸血引起之愛滋病患;1986 年 3 月發現首例同性戀者因愛滋病而死亡。1990 年政府頒布了愛滋病預防和控制法,並於 1997 年 4 月開始由衛生署提供免費的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即俗稱雞尾酒療法。研究顯示,感染者在接受 HAART 治療後可有效延長生命,多數未使用 HAART 病患在確診後半年至二年間死亡,使用 HAART 之後,愛滋病毒感染未發病者五年存活率達 89%,平均餘命 (life expectancy) 21.5年;已發病者五年存活率達 58%,平均餘命 10.6 年,而愛滋病毒母子垂直感染情形,也因 HAART 治療提升預防性投藥的效果,配合剖腹產和使用母乳代替品等預防措施,使得新生兒感染率大幅下降。
台灣目前的防治重點如下:
- 母嬰垂直感染:臺灣女性感染愛滋雖少,但卻有成長的趨勢,針對此問題,疾病管制局於 2000 年即著手小規模孕婦篩檢,並於 2005 年元月開始孕婦全面篩檢之愛滋計畫,並給予預防性投藥,大幅降低愛滋寶寶的發生。以成本效益粗估,每 1 名愛滋寶寶的出生至少要耗費健保 1 千萬元的支出,
- 靜脈藥癮注射感染者:衛生署於 2005 年研訂 “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試辦計畫”,並於 8 月開始試辦,希望達到降低毒品施用人口 (尤其是年輕族群)、擴大戒毒網絡、並藉減害計畫之施行,提供毒品病患及其家人愛滋病毒篩檢和教育服務等目標。減害策略包括:1. 擴大戒毒者 HIV 監測計畫,加強個案之發現;2. 清潔針具交換計畫,維持針具購買管道之暢通,並加強對收容所之毒癮者進行 ”切勿共用針具觀念之衛教”;3. 對於長期施打毒品而無法戒除者,進行替代療法;4. 諮商及教育。期盼藉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減緩愛滋病毒蔓延的速度。
美國疾管局對愛滋病毒篩檢的建議
雖然近年來大眾對感染愛滋病毒的認識及危機大為提昇,但研究發現,每年新感染愛滋病毒的案例數及發生率仍持續攀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份早期感染者 (early phase of infection) 並不知道自身已帶有愛滋病毒,所以沒有使用防護措施的習慣,如保險套、清潔的注射針器等。而早期感染者的血中帶病毒量 (viral loads) 往往是非常高的,這些人往往在不知自己已帶原又具高傳染力的情形下,又把病毒傳給他人。而美國過去十年的數據又顯示,在已被診斷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病人,其中 39% 才剛於過去的一年內首次愛滋病毒檢測為陽性。換句話說,有將近四成的病人是在感染後期,因為伺機性感染、免疫方面的疾病出現去就醫時,才被檢測出愛滋病毒為陽性。
這樣的防疫問題促使美國疾管局再次修正對各類型醫療院所 (除了一般醫院、診所、衛生所外,也包括勒戒所、看守所、監獄、長期照顧機構的固定門診) 篩檢愛滋病毒的建議,其中較大的改變是在取得當事者同意的認定與過程。建議中說到:愛滋病毒的篩檢應如同其他任一種臨床的檢驗項目,不需將它視為特別的檢查,以免愛滋病和其檢驗被污名化,所以一般的同意書 (inform consent) 即可,這目的是為簡化程序提高進行篩檢的效率。當然,前提是當事者必須知情並同意下才進行篩檢。但對於已經確定的高危險群的外展式 (outreach program) 或社區式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主動出巡的篩檢,則另有建議。
國衛院曾凡真研究員於 2007 年參加的第一百零七屆美國微生物學會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年度大會中,討論到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 “於醫療院所中對成年人、青少年人、或懷孕者檢測愛滋病毒” 所作的最新建議,其歸納如下:A. 對成年及青少年人,即 13 到 64 歲者,1. 醫護人員應主動告知愛滋病毒的檢驗並提供給願意接受篩檢的病人,但如果確定當院所或所在當地的感染盛行率低於千分之一,則可免主動篩檢;2. 所有已接受結核病治療的患者,必須定期篩檢;3. 所有尋求性病治療或常到性病門診的患者,必須定期篩檢;4. 對於上述 2. 3. 二者和其他高危險人群,如藥癮注射者及其性伴侶、愛滋病毒帶原者的性伴侶、性工作者、經常更換或有多重性伴侶者等,定期或再次篩檢定義為一年至少一次。B. 對於所有懷孕婦女,1. 愛滋病毒的篩檢已列為產檢的項目之一,都應在懷孕初期時進行,除非當事者拒絕,此時必須充份溝通以了解拒絕的原因;2. 如果是到懷孕後期、生產時或完畢後才到診所,愛滋病毒感染情況未知的婦女,要馬上對母親及嬰兒以快速診斷 (rapid test) 檢驗。對於陽性者,應視情況立即作抗愛滋病毒藥物的預防性投藥治療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剖腹產等。因在這種緊急狀況,快速診斷的確認檢驗 (confirmatory test) 允許在事後儘速補作;3. 對於高感染危險的婦女在懷孕後期要再加作一次病毒的檢驗;高感染危險群定義為 i). 藥癮注射者或其性伴侶、愛滋病毒帶原者的性伴侶、性工作者、經常更換或有多重性伴侶者等,或 ii). 來自高感染區域,意即女性盛行率高於千分之一。
Ref:
HIV/AIDS
AIDS epidemic update
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臺灣愛滋病流行現況與防治政策
雞尾酒療法十年有成,開啟愛滋希望新視野
愛滋病毒防治的幾個關鍵議題
近年來社會開放,青少年性問題日趨複雜:青少年性行為開放但性安全知識不足,發生性行為時,大多未採取避孕及其他措施,除了導致未婚懷孕及墮胎問題外,還面臨感染性傳染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病 venereal disease) 等風險。每年九月除了開學潮,還流行所謂九月墮胎潮,隨著社會性觀念開放許多青少女在未加思索下進行無套性行為,導致意外懷孕尋求墮胎,甚而因此感染性病的患者普及率暴增。最近甚至還有週五墮胎潮等名詞出現,可見現今青少年的性安全及自我保護意識的低落程度,值得我們深思。美國疾管局估計,美國每年約有 19 萬性病的新感染病例發生,且幾乎有一半是 15-24 歲的青少年。
性病,是人類在性接觸中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許多不同的疾病會被歸到性病這一類,是因為其主要傳染途徑是性行為。但是這些疾病當中,也有很多可以由別的途徑傳染,例如肝炎、愛滋病等也可以由輸血、針頭污染等性行為以外的途徑傳染。
性病不僅是一個令人尷尬的疾病,它也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若是不及時治療,性病可以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例如:母嬰垂直感染,可能會造成嬰兒的終身損害,包括失明、骨骼畸形、智力低下、甚至死亡;在女性方面,性病可導致盆腔炎、不孕症、致命性的異位妊娠、子宮頸癌;而男女老少都可能因為感染愛滋病而死亡。
性病的傳染途徑
- 藉由性行為:越早進行性行為,越多性伴侶,其感染風險越高。另外,不只是性交,其他形式的親密活動 (例如口交) 也能造成性病的傳播
- 無保護的性行為:進行性行為時不使用保險,其感染風險更高
- 血液傳染:經由輸血、共用針頭或針筒、或經由破損的皮膚黏膜傳染
- 垂直感染:孕婦若感染病毒,則可經由胎盤、產道及母乳傳染給嬰兒
性病的種類
依傳染的病原體可分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
1. 病毒類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會引起愛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 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會引起尖銳濕疣 (condylomata acuminata,俗稱椰菜花)
- 單純皰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會引起生殖器皰疹 (Genital Herpes)
- A-E型肝炎病毒 (HAV-HEV):會引起病毒型肝炎 (Viral Hepatitis)
2. 細菌類
- 梅毒螺旋體 (Treponema pallidum):會引起梅毒 (Syphilis)
- 砂眼衣原體 (Chlamydia trachomatis) :會引起衣原體 (Chlamydia)
- 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會引起淋病 (Gonorrhea)
- 杜克雷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ducreyi) :會引起軟性下疳 (Chancroid)
3. 真菌類
-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會引起念珠菌性陰道炎 (vaginal candidiasis)、念珠菌性尿道炎 (Candidal urethritis)
4. 寄生蟲類
- 滴蟲 (Trichomonas vaginalis):會引起陰道滴蟲 (Trichomoniasis)
如何預防性病
與其他疾病相同,預防是關鍵,且永遠比治療更為容易。要完全防止經由性接觸傳染到性病,只有避免各種類型的性接觸;若要與人發生性關係,就須每次都使用保險套,雖仍不是 100% 可靠。
預防性病傳染的方式有:
- 避免母嬰垂直感染:母嬰傳染的途徑可藉由懷孕、分娩及母乳餵養的時刻。以愛滋病為例,若懷孕婦女有愛滋病,且沒有治療,約有 15-30% 的嬰兒,會在懷孕和分娩時受到感染,另外 5-20% 將透過母乳餵養而感染。而此途徑可經由懷孕初期母血篩檢,篩選出罹患愛滋病的母親,提供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壓制病毒數量、剖腹產、以及母乳代用品來避免垂直感染。
- 避免輸血及針具感染:除血源的嚴格控管外,吸毒者使用毒品靜脈注射,是造成愛滋病、C 型肝炎等血源性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預估全世界約有 1/5 的毒品注射者感染 HIV 病毒。
- 積極且深入地實施性教育:性教育應在青春期前即開始進行,其目的是在減少意外懷孕,以及降低性病的罹患,包括愛滋病毒。它的目的還有促進青少年的正面經驗,提高其性關係的品質,讓他們有能力對他們的一生做出明智的決定,並能安全、健康的享受性生活。正確性教育包括: 1. 何謂性發育、人類如何繁衍後代;2. 性病以及愛滋病為何;2. 何謂安全性行為,如何避孕與節育,墮胎是什麼,有何危險性;3. 何謂性關係,愛與承諾、婚姻和夥伴關係等;4. 探討性別差異、種族、宗教等多樣性議題;5. 在性方面遇到困難或生病時該找誰幫助。
- 推廣 ABC 策略:分別為 A- abstinence (禁慾,不從事性行為,或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B-being safer (安全性行為,對自己的伴侶忠誠,單一性伴侶)、C-correct and consistent use of condoms (正確且一貫地使用保險套);保險套的使用:是除了禁慾以外,預防性病最好的方式。
- 避免高危險的性交:任何性交方式,若易造成黏膜撕裂,則易傳染性病,如:肛交
- 了解感染的症狀:對於任何異常的分泌物、疼痛、灼熱感與搔癢,均應求診,並且注意性伴侶是否有相似症狀
- 治療:治療也是防止性病傳播的方法之ㄧ。如用於愛滋病,使用抗逆轉錄病毒的雞尾酒療法,可使愛滋病毒在血液中的量降到最低,減少愛滋病毒再被傳播出去的機會
台灣的性病防治工作以及友善性病門診
根據台灣疾管局的通報資料顯示,梅毒通報人數由 93 年 5,205 人增加至 98 年的 6,668 人,近 5 年來增加將近 3 成,而淋病通報人數則由 93 年 1,980 人增加至 98 年的 2,137 人,增加幅度則為 8%,顯見罹患性病之人數已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一般民眾對於性病常有難以啟齒或忌諱就醫的現象,加上國內許多醫療院所的醫療環境並不符合性病病患的需要,因此,民眾仍不習慣至醫療院所就醫,反而經常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或完全不治療;不只可能導致病情日漸嚴重,甚至會傳染給性伴侶或配偶,而未經治療之病患,亦成為感染愛滋病毒之高危險群,不容忽視。
台灣自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一日起,將梅毒與淋病納入報告傳染病系統,民國八十五年共完成梅毒血清檢驗 1,214,071 件,共發現病例 3,687 人(占0.3%),接受治療人數為 3,530 人。淋病方面則發現病例 128人,接受治療人數為 126人。除梅毒與淋病外,其他各項性傳染病目前在台灣尚未列為報告傳染病。目前對性傳染病之防治方法,除由地方政府執行登記娼妓之定期檢查,徹底治療外,其他如役男體檢、孕婦產前檢查及衛生營業、餐飲業從業人員定期體檢時,梅毒血清亦列為必檢項目之一,並從加強衛生教育宣導著手。對性病防治工作方面:臺北市及高雄市性病防治所為專責單位,另於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花蓮等地設置性病門診,可提供民眾免費性病診療服務,促使民眾瞭解性病防治之重要性。已將愛滋病、梅毒、淋病、軟性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疹、尖形濕疣等七種性病列為重點性病,並執行「臺灣地區性病患者HIV監測作業」,建立性病檢體轉送體系,辦理性病檢驗訓練,未來並將使用全民健保醫療費用資料庫來提高性病報告率,充分掌握疾病流行趨勢。為了提升性病診治之醫療照護品質,並提高民眾去醫療院所治療性病之意願,疾病管制局自99年起,委託相關醫學會,輔導有意願之專科醫師加入性病防治的行列,並推薦優良之性病診治醫師供民眾參考,截至99年底共推薦385位專科醫師。從疾病管制局網站「愛滋虛擬博物館」(網址為: http://www.cdc.gov.tw/mp.asp?mp=220) 即可連結到五大科別(泌尿科、皮膚科、家醫科、感染科及婦產科)之友善性病門診推薦醫師名單,供民眾應用!
Ref:
Venereal Disease
STDs Today
About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性傳染病防治 (2002-09-25)
友善性病門診推薦名單出爐,性病就診不再難以啟齒 (201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