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健康局網站,有一篇由衛生署主導、賴弘明醫師主持,關於台灣成年人牙周病及口腔保健習慣的調查報告。該幻燈片式 ( Powerpoint ) 的報告說,台灣 18 歲以上的人口中,99.2% 有牙周病相關問題,其中 54.2% 有牙周囊袋。報告又說,但是只有 28.7%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有牙周病,只有 23.1% 有定期去牙科診所清潔牙齒,而且只有 10% 有雙手使用牙線的習慣。
一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在 2011 年美國心臟學會會議發表的報告說,定期去牙科清除牙垢者,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較低;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8 月 Int Dent J. 期刊的回顧性文章說,牙周病患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增加;一篇發表在 2012 年 1 月13 日網路版J Vasc Surg. 期刊的回顧性文章說,罹患牙周病和將來中風的機率增加有關聯;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6 月 J Periodontol. 期刊的文章說,一個人還剩多少顆牙齒,和將來是否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有關聯。
睡眠呼吸暫停症 (sleep apnea),主要分為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 及混合型三種,發生的比例約為 84%、0.4%、及15%。睡眠呼吸暫停症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會在睡覺時發生暫時停止呼吸或低呼吸的狀況。
蛀牙 (tooth decay, caries, dental cavities) 是一種牙組織被齲蝕,逐漸脫鈣崩解,形成齲洞的一種疾病,是僅次於感冒的最常見口腔疾病,任何年齡都會發生,但常發生在兒童和青壯年,它是最常導致年輕人牙齒脫落的疾病。
口腔及口咽部所發生之惡性腫瘤通稱口腔癌,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牙齦及顎部。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約佔全部口腔癌的百分之九十。在台灣以舌癌與頰黏膜癌佔大多數,並以嚼食檳榔者為主要族群。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周圍有硬塊的感覺,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
在全身的各種惡性腫瘤中,口腔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早期發現、診斷及早期治療而獲得痊癒的。但有很多人對於口腔內發生的變化,常常掉以輕心,所以每年仍有許多的患者,就醫時已是轉為晚期預後不佳的口腔癌。
全球大約有 25% 的人,鋅的攝取量不足。體內鋅濃度過低,會影響到廣泛的身體機能,其中包括呼吸器官的感染。有一篇 2011 年 2 月的文章說,罹患感冒的人在症狀開始 24 小時內就開始使用含鋅的補充品,可以減少症狀的嚴重度和日數;而且長期服用含鋅的補充品可以減少感冒的機會。另外,有一篇 2007 年 10 月的文章說,血中鋅濃度正常的老人,其肺炎罹患率,比鋅濃度不足者減少 50%。
乾眼症候群 (Dry eye syndrome) 又稱乾燥性角結膜炎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其成因雖多,但基本上只分為兩類:第一類肇因於淚液分泌量不足,第二類則是由於淚液揮發量過高所引起的。乾眼症屬於慢性疾病,根治不易,乾 眼症的療法,基本上可分為適宜的生活習慣、內科療法與外科治療三大方向。只要能適當地自我管理,大部份病患依然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白內障的病理機轉到目前仍未完全明瞭,但一般認為與氧化傷害有關。眼睛的水晶體蛋白 (crystallins) 在長期受到紫外線照射、醣化 (glycation) 及氧化 (oxidation) 的影響下會失去穩定性,進而凝集、產生沉澱,是形成白內障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時間的過往,它的範圍可能會越來越大,讓視線漸漸模糊。
牙周病 (Periodontitis) 是因為牙齦感染、軟組織和支持牙齒的齒槽骨遭受破壞,而引起的發炎反應,且通常開始於牙齦炎 (gingivitis)。牙周病若不處理,可能會導致牙齒掉落,並且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等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
根據統計,四十歲以上的人,拔除牙齒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因為牙周病所造成。但是,牙周病並非中年以後才會發生的疾病,只要沒有正確的口腔保健習慣,牙周病其實中年之前已經悄悄地在口腔中展開破壞的行動。
鼻竇位於顏面骨中的空腔,充滿著空氣且與鼻腔相通,總共有四對:分別是額竇、上頷竇、篩竇及蝶竇四對;其中額竇位於兩側眼眶上方的額部,上頷竇是位於兩臉 頰深處的最大竇,篩竇位於兩眼眶之間鼻樑後方的兩眼之間,至於蝶竇則是在鼻的上半部、兩眼後方。因為眼球與鼻竇的解剖關係最為密切,因此所受的影響也最 大,尤其小兒的急性篩竇炎,和成人的前額竇炎,常會有眼球的併發症。鼻竇可調節鼻腔內的壓力、濕潤吸入的空氣及調節溫度、過濾空氣中較大的顆粒,使之無法 到達下呼吸道,而其上的黏膜也可分泌溶解酵素及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可摧毀大部份的細菌。發炎、過敏、感染、腫脹都會導致鼻竇的開囗阻塞,使得鼻竇缺氧,影響了鼻竇粘膜及纖毛的功能,造成分泌物的聚積,就有可能會造成鼻竇炎 (Sinus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