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正常但腰圍粗胖者,和體重正常且腰臀比正常者相比,其總死亡的風險為 2.08 倍,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為 2.75 倍。腰圍粗胖者的高死亡風險,與其內臟脂肪的積累有關。內臟脂肪積累會引起胰島素抵抗、和提高身體發炎指數,是心血管疾病和許多其他疾病的危險因子。要控制腹部脂肪量,最重要的是要改善飲食、長期運動。飲食上,要減少飲食的總熱量、多吃高纖食物 (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物)、少吃簡單碳水化合物 (尤其是甜食和含糖飲料)、多吃不飽和脂肪、少吃飽和脂肪、避開油炸物和反式脂肪、限制酒精消費量。每星期至少 5 天,有 30 至 60 分鐘的中度運動。充足睡眠、和減少壓力,也能幫助控制腹部脂肪量
一篇發表在 2011 年 10 月 2 日網路版 Journal of Obesity 期刊的文章說,過重或肥胖的女性,做正念減壓練習和進食時保持正念,可以幫助控制體重,而不必依賴減重飲食法;一篇發表在 2012 年 1 月 10 日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期刊的文章說,常上餐館吃飯的人,進食時保持正念,可以控制慾望和體重。
細嚼慢嚥不易變胖,在從前就有這樣的報告。但是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1 月份的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期刊的文章,首次提供了生理上的解釋。另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8 月份的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的文章則說,常做瑜珈的人,飲食時比較能夠帶著正念 (mindfulness);因此,他們進食較緩,體重較輕。
白髮送黑髮違反了大自然的本意,也是讓人悲上加悲的事。但是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4 月 12 日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期刊的文章說,嬰兒潮的子女輩,因肥胖而早逝的機會增加,將使這種悲劇有可能經常地出現。
這一個研究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 Joyce Lee 醫師所主持,研究者從美國在 1926~2005 年間累積的資料中,去分析兒童及成人的與肥胖有關的數據,彙整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開始肥胖時的年齡,加上估計他們因肥胖而早逝的機會,而得到以上的悲觀結論。
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3 月 28 日電子版 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的文章說,吃垃圾食物可以讓大鼠上癮。
美國 UCLA 大學的 Roger Gould 在他的一本書 ”Shrink Yourself” 上面說:他認為絕大多數的人 (17,000 研究對象) 節食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節食所引起的情緒低潮。
近 10 年來,國人愈來愈胖,其中男性肥胖者增加的幅度比女性大。
果糖的甜度居所有天然糖類之冠,是加工食品的好幫手,坊間飲品也多使用人工果糖來調味。不過,最新研究顯示,果糖讓身體與肝臟囤積脂肪的速度,比其他糖類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