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首頁醫學疾病類科醫學疾病類科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保健專欄保健專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疾病自我管理疾病自我管理關於本站關於本站網站導覽網站導覽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腦、神經系統、精神科
打開新一代 Google 字典
Email to friends!     網路分享

高智商抑制幸福感和人生意義

ComeForHealth.康活健康知識網更新日期: 2017/2/8
一般來說,智力與人生成就或生活水準,都呈現正相關性。但是有一篇 2016 年研究報告,發現超高智商者常常反而有較低的幸福感和人生意義感,並探討其可能原因。研究者認為:超高智商者更敏感於現況的缺點、對世界採取更為批判的態度;他們會認為 “創新利他” 是最重要的 ”人生意義”,但是他們走的是一條很難達成的路,容易導致人生意義落空;此外,他們被標記為天才,可能會導致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從而稍不如意時就容易自我貶抑,若缺欠 ”自我慈悲”,會導致主觀幸福感方面的低落。
 
智力資優 (giftedness):不一定會有高成就 (high achievement) 或幸福 (well-being)
 
一般來說,智力與若干人生成果,例如:如學業和職業成就、收入、目標達成、健康、或生活水準,都呈現正相關性。但是,超高智商者 (IQ130 以上) 不一定就會有高成就;更糟糕的是,他們常常反而比高成就者和一般智商者,有較低的幸福感和人生意義感。
 
“智力資優” 和 “高成就” 的異同有相關性;但是,兩者並不是同一個群體
 
通常,智力資優是指智商 (IQ) 至少 130 的個人,其一般智力 (general intelligence) 分數贏過 98% 的人。
 
“高智力” 與 “高成就 (學術或職業)” 之間確實具有相關性。但是,智力只能解釋 25 至 49% 的成就高低的原因 (非智力因素,例如:動機、耐力、家庭環境、學校支持系統、和個性特徵,是高成就的其他主要原因)。所以,高智力人群和高成就人群雖有其重疊性,但兩者並不是同一個群體。
 
“智力資優” 者是否有較高 “幸福”:結論尚未清楚
 
從前的研究,對於天資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產生兩個相反的結論:有一個觀點認為,智力資優是對付心理失調的一個保護因素,由於智力資優兒童的超人認知能力,他們可以更好地應付壓力、衝突、和意外。另有一個相反的觀點則認為,由於他們的高認知能力,智力資優兒童對人際衝突和壓力更敏感。因此他們預期,高智力會增加兒童的脆弱性。但是對於天資如何影響成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則缺少研究。
 
幸福感有兩個來源:「享受快樂 hedonic」或「個人成長 eudaimonic」;前者與「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較有關,後者以「人生意義 meaningfulness」為中心指標
 
幸福感可以有兩個不同的來源取向,分別是:a). 享受快樂 (hedonic) 、和 b). 個人成長 (eudaimonic)。
 
根據 a). “享受快樂” 取向的觀點,好的生活就是要有快樂而沒有痛苦。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正面的的生活經驗、負面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滿意度。所以,主觀幸福感,往往與 ”享受快樂” 取向的幸福感較有關,而與 “個人成長” 取向的幸福感較無關。
 
根據 b). “個人成長” 取向的觀點,好的人生並不是來自愉悅的生活,而是來自有意義的生活。它是以認清楚自己的人生志向為基礎,通過不自私的生活,積極朝向與公共價值觀和個人意義相一致的目標前進,以達成個人的潛能。這方向不一定會帶來主觀幸福感,但會帶來強烈的生活得有意義的感覺。因此,”人生意義” 可以被看作是 “個人成長” 取向的幸福感的中心指標。 
 
2016年研究報告:高智力者反而有較低的幸福感和人生意義感!為什麼?
 
有一篇由奧地利 Innsbruck University 大學 Edith Pollet 和 Tatjana Schnell 兩位研究者,發表在 2016 年 8 月 5 日網路版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期刊的研究報告,調查了 ”智力資優者是否能在成年時,過有意義和幸福的生活?” 並且和學術高成就者比較。
 
本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該研究的對象包括:智力資優組 (Intellectually Gifted) 198位,是取自奧地利和德國知識分子協會 Mensa 的成員 (Mensa 成員資格是在標準化智力測驗中,其得分在第 98 百分位或更高);高學術成就組 (academically High Achievers) 141 位,他們必須有博士學位且有傑出的論文;和對照組 (control) 136 位,是一般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 48 歲 (從 19 到 83 歲),有 57% 是男性。智力資優組的教育水平為:博士 10%,大學畢業 60%,高中畢業 22%。
 
研究者認識到,研究幸福感時,要分辨 “享樂 hedonic” 和 “個人成長 eudaimonic” 兩個幸福感來源;研究者將 “主觀幸福感” 和 “人生意義”,分別作為這兩個方面的主要指標。她們假設:”智力資優” 成年人,其所走的通往幸福的路徑,可能和 “非智力資優” 成年人的路徑不同。
 
在此研究中,調查了是否有助於預測三組受試者的人生意義的八個因素,它們是:宗教性 (對個人的神的信念)、靈性 (spirituality,對超自然現實的信念)、創新利他 (generativity,能使後代更好的利他性的創新)、個人發展 (development,個人成長和朝目標奮鬥)、權力(影響和支配別人)、創造力 (具審美感和原創性)、實用性(能實踐和現實)、和諧 (能與自己和其他人相處)。
 
工作意義不但與生活意義相關,也與生活滿意度、身體健康、和正面情緒,有密切相關。因此,研究者也調查工作經驗(即有意義的工作和工作的快樂)是否為受試者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的另一個預測因素。基於相似理由,研究者也調查學校的經驗是否為影響三組受試者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
 
要感覺自己的生活有意義而且主觀幸福感良好,這似乎一方面需要一個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接受自己,要有自我慈悲 (self-compassion)。自我慈悲有三個重疊和相互作用的組成部分:(1)當事情出錯時能善待自己,(2)能意識到,難題、失敗、和不足感,是人生體驗的一部分,(3) 平靜看待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覺。自我慈悲與幸福感的各個面向,如樂觀、有力感、連結感、和生活滿意度,都有正相關性。智力資優往往伴隨著不現實的高期望、完美主義、和自我批評。所以,研究者也調查自我慈悲是否為影響三組受試者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
 
研究的主要結果
  • 高學術成就組的 ”人生活得有意義” 和 ”主觀幸福感” 的程度,與對照組相差不大。然而,智力資優組,在這兩個方面都顯著比其他兩組較低。
  • 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智力資優組和高學術成就組,靠不同的道路,來達成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
    • 在人生活得有意義方面,創新利他 (generativity) 是智力資優組的最強預測因素,而有意義的工作是高學術成就組的人生意義的核心。
    • 在主觀幸福感方面,自我慈悲 (self-compassion) 被確立為智力資優組的最強預測因素,而個人發展 (development) 是高學術成就組的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的預測因素。
 
研究者的進一步論述
 
1. 智力資優組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都較其他兩組低!為什麼?
  • 根據該研究的數據,高學術成就組和對照組,有相似程度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然而,智力資優組,在這兩個方面都顯著較低。
  • 雖然從前沒有研究 “智力資優” 和 “人生意義” 之間的關聯,或和 “個人成長” 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做過調查。倒是有積累的研究證據說,超高智商和高自殺率有關聯。有一個研究發現,在平均智商為 151 的參與者,其終生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或許是因為高智力,他們更敏感於情況的絕望、對世界採取更為批判的態度、更拒絕非理性的樂觀。因此,他們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都將受到限制。
  • 生意義可以來自於“投入而且堅定的生活”,而 “高學術成就” 很可能與 “高動機” 有關。所以,高學術成就組的 ”動機優勢”,可能可以解釋 「為什麼高學術成就組與智力資優組相比,會有更高的人生意義」。
 
2. 工作、家庭生活、生育子女,對各組的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 在智力資優組中,只有工作滿意度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預測指標;而在控制組中,交朋友也有助於生活滿意度。其他結果表明,除了工作,家庭生活也與智力資優組的主觀生活滿意度相關。
  • 生育子女對智力資優組的人生意義有幫助,但不增加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 為人父母會減少控制組的主觀幸福感,然而,卻會通過增加人生意義而得到補償,這是所謂的“父母悖論”。在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中,主觀幸福感似乎在分娩後仍能保持穩定。
 
3. 意義的來源,作為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的預測因素
  • 在智力資優組,達成 “創新利他” 是人生意義的最強預測因子。在高學術成就組,創新利他是人生意義的第二個重要的預測因子 (僅次於有意義的工作)。
  • 在高學術成就組和對照組,顯性的宗教信仰會增加人生意義。但是在智力天才組,不是顯性的宗教性,而是靈性,是一個重要的人生意義的來源。智力資優組,有較低的宗教信仰,他們很少是基本教義派。或許異質化且個人化形式的超能力的想法,可能更符合這群認知複雜的智力資優者。
  • 個人發展 (development,個人成長和朝目標努力),有助於預測智力資優組的人生意義,以及預測高學術成就者的主觀幸福感。對於對照組,個人發展不是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的重要來源。
 
4. 自我慈悲:其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的幫助,在智力資優組最明顯
  • 在智力資優組和高學術成就組,自我慈悲對於其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都有幫助;而在對照組中,自我慈悲只對其主觀幸福感有幫助。
  • 自我慈悲對智力資優組可能更具有意義,因為他們被標記為天才,可能會導致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從而稍不如意就容易自我貶抑,損害其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
 
5. 學校經驗:只有高學術成就組,在學校發展成果的滿意,能促進其人生意義
  • 高學術成就組比智力資優組,擁有更正面的學校體驗。只有在高學術成就組,他們對自己的智能發展成果的滿意,能促進其人生意義。
  • 高學術成就組較願意遵隨社會認定的學習成就標準,也因此得到更高的成績和學位。智力資優組則更有自己的非典型的原創想法,和社會的思維不太一致,可能選自己的路。
 
6. 工作經驗:三組都顯示,”有意義的工作” 是 “人生意義” 的重要來源
  • 在對照組中,”工作的快樂” 是主觀幸福感的最強的預測因子,在智力資優組中,它是主觀幸福感的第二強的預測因子。只有在高學術成就組中,工作的樂趣不是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因子。
  • 然而,在所有三組中都顯示,”有意義的工作” 是 “人生意義” 的重要來源。
 
結語:歸納三組受試者之間的幸福感差異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智力資優組,和高學術成就組或對照組相比,其幸福感 (包括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 的程度都顯著較低?三組受試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原因,可以歸納為: 
  1. 對於對一般人 (對照組) 來說,往往會因為動機不足或智力不夠,因此,“個人發展” 和 “創新利他” ,並不是其人生意義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反而使他們可能注重於眼前的 “享樂”,而獲得幸福感。
  2. 對於高學術成就組來說,他們的高成就往往反映了他們在學術和工作上的 “高動機”。 “個人發展” 是的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的來源,而“有意義的工作” 則是他們的人生意義的核心。總之,成就是他們的幸福感的來源。
  3. 對於智力資優組來說,高智力使他們更敏感於現況的缺點、對世界採取更為批判的態度;他們會認為 “創新利他” 是最重要的 ”人生意義”,但是他們走的是一條很難達成的路,容易導致人生意義落空。此外,他們被標記為天才,可能會導致不切實際的自我期許,從而稍不如意時就容易自我貶抑。所以,若缺欠 ”自我慈悲”,會導致主觀幸福感方面的低落。這兩項原因使智力資優組的幸福感較低。
 
Ref:
 
 

e-mail 給好友

康活健康知識網
想留言給朋友...(click here)

追蹤 URL: http://cfh.com.tw/trackback/cc19c2b7-5875-48ca-b8de-838b337c2355/高智商抑制幸福感和人生意義.aspx

評論
本網站評論功能尚未開放.

最新文章

推薦專題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法要顧全主要營養分之均衡及是否富含微營養素。我們若能遵照一些證明過的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法、琉球飲食法),則不但營養會均衡充足,並能健康而愉快的過生活。

搜尋關鍵字

相關最新文章

歷史文章

Copyright 2009 © by ComeForHealth - CFH健康知識網 保留所有權利
CFH知識服務電話:(02)2763-6507 傳真:(02)2763-4929
This web site uses GIII Web Plus,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SP.NET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