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Urticaria,Hives) 俗稱風癩或起清膜 (台語),為急診中最常見的皮膚病症之ㄧ,是一種很癢、中央凸起而周圍邊界不規則且泛紅的皮膚疹塊 (Wheal)。因身體接觸到某一種或多種之過敏原、內分泌、壓力,引發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蕁麻疹可以出現身體的任何部位,包括臉、嘴唇、舌頭、喉嚨、耳朵、四肢。且形狀大小不等 (從鉛筆橡皮到餐盤),並可聯合起來,形成更大的斑塊。膨疹通常在24小時內會自動消除,但在過敏原尚未完全離開身體或是不斷再接觸到過敏原時,膨疹將反覆的發作。大多數蕁麻疹為急性發作,在數天後會自動康復;但若反復發作超過 6 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如果這現象發生於較深層真皮與皮下組織部位的血管時,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則稱為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血管性水腫的特點是在眼周和嘴唇處有深層腫脹,有時在生殖器、手和腳。如不幸發生於喉嚨,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血管神經性水腫則是與一般蕁麻疹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病理學變化的皮膚病變,但因其病變所侵犯的部位較深,位於深層真皮與皮下組織,此部位的肥胖細胞數目與感覺神經末梢的分布較少故其臨床表現為較少有癢感。
引起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原因
依致病原因分類:
免疫性因子 (Immunologic) :由IgE免疫引起 (IgE-Mediated)
- 食品:常見的有貝類、魚類、堅果、雞蛋、巧克力和牛奶;食品添加劑,如水楊酸鹽和亞硫酸鹽,和其他潛在的過敏原。
- 藥物: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能導致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常見的有青黴素,阿斯匹靈、ibuprofen(Advil、Motrin)及血壓調節藥物。
- 感染:如蛀牙、牙周病、鼻竇炎、尿路感染、念珠菌感染、B型C型肝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滴蟲、腸道寄生蟲感染。
- 內分泌: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荷爾蒙 (某些女性之蕁麻疹發作與生理周期有關)。
- 其他過敏原:如直接接觸花粉、動物皮屑、乳膠和昆蟲叮咬。
物理性因子 (Physical urticaria)
- 環境因素可能會造成組織胺的釋放而產生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包括:高溫、低溫、陽光、情緒緊張和運動。
- 皮膚劃紋症 (Dermatographia):當壓力作用於皮膚或皮膚被劃傷,造成這些區域組織胺釋放所形成的血管性水腫,導致皮下腫脹。
蕁麻疹與血管性水腫的治療
最佳方法是找出並去除導致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的原因。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或其他環境因子,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若有其他症狀,最好找醫師諮詢、研擬治療方案。
居家護理
- 嘗試找出會刺激皮膚或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可寫食物日記及過敏病程
- 口服抗組織胺:可以減輕搔癢
- 冰敷、濕敷:使用繃帶和敷料覆蓋患處可以幫助舒緩皮膚、防止抓傷
- 用低溫水盆浴:可以加些小蘇打、生燕麥或燕麥糊在浴缸中浸泡,可舒緩癢感
- 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服飾:避免太緊、粗糙、刺刺的或羊毛製的衣服,可以避免皮膚受刺激
Ref:
Hives and angioedema
Hives and Your Skin
Urticaria
濕疹性皮膚炎 (Eczema) 是最常見的皮膚病,泛指會使皮膚腫脹、發炎、發癢,並且不易痊癒的皮膚發炎反應;屬於非傳染性的,但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在組織學上的表現則是表皮細胞間水腫 (Spongiosis)。
臨床症狀呈現多樣性的續發變化:急性期的濕疹性皮膚炎以局部紅腫及小水泡為主要的變化;亞急性的濕疹性皮膚炎則以潮紅並落屑、結痂來表現;而慢性的濕疹性皮膚炎上的病變,則是呈現因長期搔抓而導致的表皮增厚和色素沉澱。
濕疹可於任何年齡發生,但最常見於嬰兒,有將近 85% 的濕疹患者會在五歲之前發作,其中有一半的嬰兒會在三歲之前完全痊癒。
濕疹性皮膚炎的種類
造成濕疹性皮膚炎可分為外因性和內因性。
外因性:因外在環境的刺激而造成的皮膚炎。
- 接觸性皮膚炎 (Contact dermatitis):因為暴露到環境中的物質而產生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濕疹性皮膚炎,當停止接觸可疑物品並接受正確治療往往就可以有效控制。接觸性皮膚炎依照是否引發免疫反應,而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及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 光照性皮膚炎 (Photodermatitis):主要是因為碰觸到一些藥物、染料、煤焦油而使得皮膚對光異常的敏感。接觸到陽光時,皮膚會有紅腫甚至蕁麻疹樣的變化,之後慢慢變成像被曬傷的痕跡並造成黑色素沉澱。
內因性:受基因或遺傳的影響而發病。
-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被認為具有遺傳性,在成員中有花粉過敏、氣喘的家庭裡常見。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病灶在急性期會出現紅疹、丘疹、脫屑;長期下來則因為皮膚反覆受傷而出現皮膚變厚、苔蘚化,反而更加重原先的癢感。大部分在嬰兒時期到十二歲間發病 (60% 在一歲前發病),並常常伴隨有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發生。平時的保養包括:要盡量少接觸或食用易引起過敏或刺激的物質 (如塵螨或尼龍等較粗纖維的衣物);冬天時不要太常洗澡並使用保濕乳液,夏天避免太多汗水刺激皮膚;另外避免累積太大壓力也可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
- 乾性濕疹 (Asteatotic dermatitis; xerosis):又稱缺脂性皮膚炎,是冬天皮膚癢的常見原因,好發於老人及乾性皮膚的人;在低溫季節皮膚血管收縮使局部循環降低,而使皮脂汗水分泌減少,皮膚乾燥便容易發癢、發炎。好發於下肢 (特別是小腿前側)、手臂等部位。
- 脂漏性皮膚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鱗狀發炎性皮疹,症狀是患者皮膚會有發紅合併黃色油狀鱗屑的現象,皮膚癢的程度因人而異;好發區域在富含皮脂腺的地方,如頭皮、臉部T字部位、耳後、眼皮、胸背中央、會陰部位等。致病機轉可能與遺傳有關,或因皮屑芽孢菌 (pityrosporum) 感染而引起過敏。
- 錢幣狀濕疹 (Nummular dermatitis):在一些異位性體質的人身上常見,而真正的病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典型的皮膚症狀是錢幣狀的紅疹伴隨著脫屑及強烈的癢感,主要分布在下肢 (特別是老年人)、軀幹或是手及手指 (年輕女性較多),在秋天和冬天比較常發生。可單獨使用強效的類固醇軟膏或合併使用含煤焦油 (2% crude coal tar) 的藥膏。
- 汗皰疹 (Pompholyx):是一種急性的水皰型濕疹,最常在春夏之際發作,好發於手腳,在手掌、手指側面及腳掌,會出現透明像珍珠樣的小水泡,水泡大小約1~5毫米,偶爾會出現大水泡,通常伴隨著中度至重度的搔癢。通常在水泡剛發時搔癢最厲害。水泡通常在2~3週消退,之後癢感下降,逐漸形成環形的脫屑或脫皮。有時病灶會變成紅斑、脫屑、苔癬化(變厚、表面粗糙)等慢性濕疹的變化。病因不明,可能和慢性的情緒壓力有關,也常續發於嚴重的黴菌感染或慢性接觸性皮膚炎患部。
- 富貴手 (Keratodermia tylodes Palmaris progressive):又稱進行性指掌角化症,多發於經常接觸水以及刺激性物品的人,如主婦、水泥工等等。在手指及手掌發病,一般不過手腕,從手指開始長出小皰疹、變厚、角質化,嚴重時皮膚乾燥,甚至乾裂見血。此病一般被認為是由於皮膚過敏反應有關,最近亦有報告指為缺乏維他命A。
濕疹的治療
皮膚科醫生首先須確定是哪一類型的濕疹、嚴重程度,並了解病人身處環境及對藥物、刺激物的反應,再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使用濕疹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案主要是為了:
- 控制搔癢程度:嚴重者可用口服抗組織胺止癢或使用尿素類產品保溼
- 減少皮膚發炎:依發炎程度,使用不同效價的類固醇軟膏
- 脂漏性皮膚炎,可除去感染源:皮屑芽孢菌 (pityrosporum) 的感染,在治療上可以使用一些特製的洗髮精 (含selenium sulfide, zinc pyrithione or tar) 或用含有 2% ketoconazole 的洗髮精/藥膏;若是因抓傷而導致細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對大多數的濕疹而言,沒有單一的治療法是有用的。不管是哪一種濕疹,通常會使用好幾種療法,組合使用以治療皮膚炎及舒緩不適。另外,生活方式、環境因子的改變,更能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會產生副作用的藥物使用率。
濕疹的控制
無論你的濕疹是輕度、中度或重度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就是控制濕疹的第一道防線。以下的指南可以幫助降低嚴重程度及復發的頻率,也可減少消炎藥物的使用。
- 保濕:濕疹通常會讓皮膚乾燥和發癢。使用保濕乳液或乳霜,可讓皮膚維持濕潤,防止乾燥和龜裂。
- 限制接觸或食用任何會刺激皮膚的物品:如肥皂、香水、化妝品、清潔劑及會引發過敏的果汁、肉類、植物、寵物皮毛等。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個人護理用品,不要過於頻繁地洗手也有助於減少刺激。
- 避免溫度和濕度的突然改變:溫度突然上升會造成過熱和出汗,引發搔抓和癢感;而濕度突然降低則會使皮膚乾燥。
- 冰敷癢處:可以減輕發炎症狀及減少想抓的欲望。抓破皮膚易使細菌進入,造成感染。
- 時常修剪指甲:減短指甲可以讓刮傷皮膚的可能性降低,夜間也可以戴棉手套,避免睡著時無意識的抓癢。
- 穿著寬鬆的棉質衣物:可避免刺激皮膚。新衣服先洗過再穿,洗完洗衣流程後可再使用洗清功能清洗一遍,以避免洗滌劑殘留在衣物上。
- 減輕壓力:壓力會引起發炎反應,盡量有充分的休息、多去親近野外、草地。
- 採用抗發炎飲食法 (類似地中海型飲食法):避免高溫油炸、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Omega-6;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蔬菜、水果或用營養補充品的方式補充抗氧化物質),補充Omega-3。
- 補充維他命 D (多曬太陽或使用維他命 D3 補充品):一般來說,有濕疹者,維他命 D3 缺乏的情況很普遍。
- 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除了上述項目外,亦須注意:避免暴露在環境刺激物 (花粉、黴菌、塵螨、動物皮屑等) 中;找出任何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 (可進行食物過敏測試,並減量或避免食用此類食物)。
Ref:
EczemaNet
Eczema
氣喘是一種慢性的發炎疾病,其特點是氣道阻塞,導致無法吸入足量空氣;此症狀可以在有或沒有特殊治療下,部分或完全不發作。氣道發炎可導致支氣管持續性的痙攣、或一再復發,而造成氣喘、呼吸困難、胸悶與咳嗽,尤其在夜間或運動過後。
氣喘影響了全世界約三億的人口;且有證據顯示,氣喘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兒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估計,全世界每年有 25 萬人因氣喘而死亡,約 50 萬人因氣喘而住院 (其中有 34.6% 為 18 歲或更小的兒童)。愈是已開發國家,氣喘的人愈多。氣喘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一個兩個月大的男嬰可能表現出典型的喘鳴和呼吸困難,而一位80 歲的老人可能在他一生中從未有過敏病,卻在麵粉廠內吸入大量的麵粉灰而突然引發氣喘。一般而言,過敏性氣喘較容易出現在 20 歲以前,而 40 歲以後發病頻率會減少。
引發氣喘的因子
氣喘病病人具有過度敏感的呼吸道,當患者與一些引起氣喘發作的刺激物接觸後,就會引發氣喘發作,常見的刺激物有:
- 過敏原:如食物 (在美國,花生是第一名)、塵蟎、蟑螂排泄物、黴菌孢子、寵物毛、花粉等蛋白類物質。
- 非過敏原:如天氣變化、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及藥物、香菸、香水、油漆、汽機車及工廠廢氣、懸浮微粒PM 2.5等會造成發炎反應的刺激物。
-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
氣喘的主要症狀
當氣管發炎時,會造成呼吸道腫脹、變窄。如果不嚴重,空氣還可以進出,此時可能只是感覺胸悶、咳嗽;如果腫脹更嚴重,會產生更多的分泌物來阻塞呼吸道,肌肉壁變得更緊,通道變小,空氣更難進出,就會有喘鳴聲、咳嗽不停、呼吸困難。
氣喘病人常做的診斷檢查
- 詢問病史:詳細詢問及記錄患者氣喘病發作之過程。詢問內容需包括發作之月份、時間、地點、家中有無寵物等。
- 即時型皮膚反應試驗:因過敏而引發氣喘的病人裡,很少皮膚試驗會呈現陰性;反之若皮膚試驗呈現陽性反應者,則並非所有的過敏原均會引起氣喘,所以病人的病史要能與皮膚試驗相驗證才有臨床意義。
- 體外過敏原特異 lgE 抗體之測定:目前已有多種實驗室方法可用來測定血中是否有過敏原特異性 IgE 抗體之存在。這類實驗結果,和即時型皮膚反應及支氣管激發試驗的結果,有相當好之相關性;對於幼兒、或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嚴重而無法做皮膚試驗之病人,特別適用。
氣喘自主監控
氣喘的自主監控對任何氣喘病患都是相當重要的。尖峰呼氣流速值 (PEFR) 的測量,是很好的自主監控法。尖峰呼氣流速計是一種用來測量空氣如何平順地從你的肺部呼出的裝置。當病人的氣喘發作時,肺部的氣道通常會變得較狹窄。尖峰呼氣流速計的使用可以提前數小時,甚至數天,在你呈現任何氣喘症候之前,得知氣道是否已經變窄;因此可於氣喘症狀發作之前提早服藥,阻止氣喘症狀發作,並可避免掉氣喘病的嚴重發作。
- 當尖峰呼氣流速計在綠區 (流速值為理想值之 80-100%) 時,表示您的狀況良好。
- 當尖峰呼氣流速計在黃區 (流速值為理想值之 60-80%) 時,表示您應該小心,最好於一日內就醫。
- 當尖峰呼氣流速計在紅區 (流速值為理想值之 60% 以下) 時,表示您應該立即就醫。
一般氣喘要發作前,都會有些固定症狀,需要多加注意,例如:
- 半夜常會因咳嗽或胸悶醒過來。
- 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的次數突然增加。
- 對日常活動或運動的耐性大受影響,原本可輕易爬上三、四樓,變成只要稍微走動一下都會咳嗽或感到胸悶。
- 呼氣流量降低超過個人最好值 20% 以上 (尖峰呼氣流速計顯示在黃區或紅區)。
氣喘的治療原則
氣喘病的治療有四大基本原則:
- 改善衛生環境或遷移到較適合的地區
- 避免非過敏性的刺激因素。例如溫差過大、情緒起伏過大、壓力及化學性煙霧和懸浮微粒 PM2.5 等易引起發炎反應的物質。
- 避免過敏性的刺激因素。當過敏原無法避免時,如病人對空氣中之塵蹣或黴菌過敏,則需要找醫生洽談施行「減敏冶療」的可能性。
- 適當的使用藥物:大部分病人經過適當治療,均能有效控制症狀。
有兩類藥物可以控制氣喘症狀:
- 支氣管擴張劑:可用來舒張呼吸道的肌肉,從而減輕氣喘症狀
- 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可用來降低引起氣喘症狀的呼吸道發炎與腫脹,還可用來防止發炎與腫脹的發生,因此可用來預防氣喘的發作。現今類固醇治療仍以吸入式為主,其副作用遠少於口服式類固醇治療。有些家長可能擔心使用類固醇會影響兒童生長,但不過度使用下的生長抑制是輕微、暫時、且可逆的;相反的,若避不使用,使氣喘未能得到良好控制,反而是更會影響兒童生長。
注意事項:
氣喘病人應維持正常的運動,病人千萬不要認為自己身體不好而不敢運動。雖然 50% 到 70% 的氣喘病童,運動時會引起呼吸道收縮,導致氣管不通暢,但這些是可預防的。正常的運動,對兒童的身體發育及正常心理人格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患有氣喘病的患者只要在運動前,有較久的暖身運動 (最好30分鐘),或是運動前適當的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都可減少或減緩其發作的嚴重度。另外,選擇較適合氣喘病人的運動,如游泳,也可避免運動引致的氣喘發作。
有大量的臨床報告認為下列因子,可降低氣喘的發作:
- 壓力會引起發炎反應,導致氣喘:不要給小孩太多的功課壓力,盡量讓他有充分的休息、多去親近野外、草地。
- 採用抗發炎飲食法 (類似地中海型飲食法):避免高溫油炸、少攝取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Omega-6;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 (蔬菜、水果或用營養補充品的方式補充抗氧化物質)。
- 多吃魚類 (尤其是深海魚),或用 Omega-3 營養補充品。
- 維他命 D (多曬太陽或使用維他命 D3 補充品):一般來說,有氣喘的孩童,維他命 D3 缺乏的情況很普遍。
Ref:
Asthma
Asthma: eMedicine Pediatrics: General Medicine
氣喘照護手冊
Peak flow meter
簡介:過敏
微粒空氣污染易引起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