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Urticaria,Hives) 俗稱風癩或起清膜 (台語),為急診中最常見的皮膚病症之ㄧ,是一種很癢、中央凸起而周圍邊界不規則且泛紅的皮膚疹塊 (Wheal)。因身體接觸到某一種或多種之過敏原、內分泌、壓力,引發皮膚內小血管急速擴張,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蕁麻疹可以出現身體的任何部位,包括臉、嘴唇、舌頭、喉嚨、耳朵、四肢。且形狀大小不等 (從鉛筆橡皮到餐盤),並可聯合起來,形成更大的斑塊。膨疹通常在24小時內會自動消除,但在過敏原尚未完全離開身體或是不斷再接觸到過敏原時,膨疹將反覆的發作。大多數蕁麻疹為急性發作,在數天後會自動康復;但若反復發作超過 6 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如果這現象發生於較深層真皮與皮下組織部位的血管時,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則稱為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血管性水腫的特點是在眼周和嘴唇處有深層腫脹,有時在生殖器、手和腳。如不幸發生於喉嚨,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血管神經性水腫則是與一般蕁麻疹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病理學變化的皮膚病變,但因其病變所侵犯的部位較深,位於深層真皮與皮下組織,此部位的肥胖細胞數目與感覺神經末梢的分布較少故其臨床表現為較少有癢感。
引起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的原因
依致病原因分類:
免疫性因子 (Immunologic) :由IgE免疫引起 (IgE-Mediated)
- 食品:常見的有貝類、魚類、堅果、雞蛋、巧克力和牛奶;食品添加劑,如水楊酸鹽和亞硫酸鹽,和其他潛在的過敏原。
- 藥物: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能導致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常見的有青黴素,阿斯匹靈、ibuprofen(Advil、Motrin)及血壓調節藥物。
- 感染:如蛀牙、牙周病、鼻竇炎、尿路感染、念珠菌感染、B型C型肝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滴蟲、腸道寄生蟲感染。
- 內分泌: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荷爾蒙 (某些女性之蕁麻疹發作與生理周期有關)。
- 其他過敏原:如直接接觸花粉、動物皮屑、乳膠和昆蟲叮咬。
物理性因子 (Physical urticaria)
- 環境因素可能會造成組織胺的釋放而產生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包括:高溫、低溫、陽光、情緒緊張和運動。
- 皮膚劃紋症 (Dermatographia):當壓力作用於皮膚或皮膚被劃傷,造成這些區域組織胺釋放所形成的血管性水腫,導致皮下腫脹。
蕁麻疹與血管性水腫的治療
最佳方法是找出並去除導致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的原因。只要避免再去接觸過敏原或其他環境因子,自然會很快痊癒,頂多吃一點口服抗組織胺或打一針抗組織胺,就會很快改善,若是實在很癢,則可以搭配擦一些止癢藥膏。若有其他症狀,最好找醫師諮詢、研擬治療方案。
居家護理
- 嘗試找出會刺激皮膚或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可寫食物日記及過敏病程
- 口服抗組織胺:可以減輕搔癢
- 冰敷、濕敷:使用繃帶和敷料覆蓋患處可以幫助舒緩皮膚、防止抓傷
- 用低溫水盆浴:可以加些小蘇打、生燕麥或燕麥糊在浴缸中浸泡,可舒緩癢感
- 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服飾:避免太緊、粗糙、刺刺的或羊毛製的衣服,可以避免皮膚受刺激
Ref:
Hives and angioedema
Hives and Your Skin
Urtic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