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位於顏面骨中的空腔,充滿著空氣且與鼻腔相通,總共有四對:分別是額竇 (Frontal sinus)、上頷竇 (Maxillary sinus)、篩竇 (Ethmoid sinus) 及蝶竇 (Sphenoid sinus) 四對;其中額竇位於兩側眼眶上方的額部,上頷竇是位於兩臉頰深處的最大竇,篩竇位於兩眼眶之間鼻樑後方的兩眼之間,至於蝶竇則是在鼻的上半部、兩眼後方。因為眼球與鼻竇的解剖關係最為密切,因此所受的影響也最大,尤其小兒的急性篩竇炎,和成人的前額竇炎,常會有眼球的併發症。鼻竇可調節鼻腔內的壓力、濕潤吸入的空氣及調節溫度、過濾空氣中較大的顆粒,使之無法到達下呼吸道,而其上的黏膜也可分泌溶解酵素及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可摧毀大部份的細菌。發炎、過敏、感染、腫脹都會導致鼻竇的開囗阻塞,使得鼻竇缺氧,影響了鼻竇粘膜及纖毛的功能,造成分泌物的聚積,就有可能會造成鼻竇炎 (Sinusitis)。
鼻竇炎的種類
急性鼻竇炎 (Acute sinusitis):急性鼻竇炎的症狀通常會持續7-10天。常見的致病源包括細菌、病毒、黴菌等等,而其臨床表現為鼻腔化膿、鼻腔黏液分泌,鼻塞及鼻竇疼痛或是受感染部位有壓迫感,且急性鼻竇炎的患者大約有一半會發燒。
慢性鼻竇炎 (Chronic sinusitis):慢性鼻竇炎持續時間通常會超過 8 週或每年發生 4 次以上且每次症狀可持續 20天以上。一般與粘膜纖毛的功能失調有關,經常是反覆性的感染造成。
鼻竇炎的成因
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 鼻竇本身的發炎反應: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過敏反應所引起。
- 機械性的因素:例如鼻中隔變形、鼻甲過度肥大、腫瘤、外來異物、顎裂、後鼻孔閉鎖或狹窄、鼻道阻塞等原因。
- 系統性的疾病:例如免疫不全的病人。
鼻竇炎的診斷
臨床問診:急性鼻竇炎剛開始時的症狀很像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有鼻塞、流黃綠鼻水、發燒、頭痛、臉部疼痛及呼吸有臭味。慢性鼻竇炎的病人不常有發高燒或流大量鼻涕的現象,但他們常會有膿性鼻涕及鼻涕倒流,而不自覺地做出倒吸鼻涕及清喉嚨等動作。此外,眉心及額頭的疼痛亦常見於慢性鼻竇炎患者。
影像檢查:
- X-光攝影:有時可清楚地看出空氣及液體交界面的存在,進而診斷出急性鼻竇炎。但是篩竇由於位置的關係,常不易由X-光攝影看出,所以只能做參考。
- 電腦斷層掃描:對於慢性鼻竇炎有相當不錯的診斷價值,但是一定要和臨床表現配合才有意義。
- 內視鏡檢查:藉由內視鏡可完整地評估病人是否有鼻息肉、膿的出處、腫瘤、觀察中鼻甲的大小及形狀、中鼻道等解剖構造。
鼻竇炎的治療
藥物治療:目的是除去感染源及減輕症狀
- 抗生素:急性鼻竇炎的治療,其抗生素服用的時間大約是 7-14 天;但是,慢性鼻竇炎之藥物治療效果通常不佳
- 局部類固醇噴劑:有些人因過敏體質而引起鼻竇炎,可能同時也有氣喘,這種情況下類固醇就是不錯的選擇
- 局部擬交感神經製劑 (鼻黏膜充血緩和收斂劑):可使充血的鼻黏膜收縮,進而促使鼻竇引流功能恢復
- 止痛劑及消腫藥物
- 抗組織胺:使鼻粘液分泌減少
手術治療:目的是除去病變的粘膜,促進竇內分泌物的引流
通常要施以外科治療的病人多為:
- 以內科方式持續治療仍然無效的慢性鼻竇炎。
- 因解剖學上構造異常,鼻息肉等原因引起的鼻竇炎。
- 產生鼻竇炎併發症者。
簡單的有鼻竇穿刺術、鼻竇沖洗術,在門診實施局部麻醉就可處理。近年來新興的手術方式-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 (FESS),手術破壞的範圍小,併發症較少。所謂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乃是利用內視鏡的導引,以除去最少鼻竇黏膜卻可達到最好的鼻竇通氣及引流之方式,進而恢復鼻竇的健康。
患者自我照顧
- 常清潔鼻腔,去除積留的鼻涕,以保持鼻道通暢,不過,要注意不要猛力擤鼻涕,以免迫使鼻液回到鼻竇腔。
- 調整室內濕度及溫度,可以使用除濕機;太乾冷則使用可調溫之蒸氣機。
- 戒除菸酒、忌食辛辣刺激疾生冷寒性食物。
- 注意保暖,天冷時最好能戴上口罩,或是熱敷鼻額部以提高鼻腔溫度。
- 多休息,多喝開水,避免處於粉塵過多的環境及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不要用手指或是異物挖鼻孔。
- 若是過敏引起的,避免接觸過敏原。
- 若是有惡臭,炎症厲害的時候,須接受治療。
Ref:
Sinus Infection
Definition of Sinusitis
Sinusitis - Topic Overview
Sinusitis - Prevention
簡介: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