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的看法認為,學校裡的霸凌者是被同學排擠的,可是一篇發表在三月/四月份 Child Development 期刊的一篇文章說,這些小惡霸事實上是蠻受同學歡迎的。
這一個研究是由荷蘭的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大學的 Rene Veenstra 博士所主持。研究者詢問荷蘭 480 位 9~12 歲 (平均 10.5 歲) 的小學生,關於他們同學們之間的關係。由這些資料,來探討這個年齡層小孩在霸凌事件上的社會心理因素。
結果發現:
- 9~12 歲的小孩,交友圈大部分是同性別的小孩。
- 霸凌者的動機是要提升他們在交友圈內的地位。大致上,霸凌者只注意他圈內 (大部分是同性) 同學的意見,專找他圈內朋友所不喜歡的同學下手。同時也要避免別的同學同情受害者,所以他們會選擇沒有朋友的弱者下手。
- 當一個男孩欺負另一個男孩,往往他會注意其他男同學的反應,而忽視同班女同學的感受。即使他欺負的是女同學,他所在乎的也是其他男同學是否贊同他的作法。
- 相反的,當女孩欺負其他男孩或女孩時,也只注意其他的女同學是否贊同他的作法。
- 一般來說,男孩欺負男孩或女孩,都容易被同學們接受,女孩欺負女孩也容易被接受,但是女孩欺負男孩比較不被同學認可。
這一個研究並不是第一個發現,霸凌者欺負其他同學,是為了提高自己在社交上的被接受性,但是這可能是第一篇文章說明,在 9~12 歲這個年齡也有相同的現象。
校園內的霸凌事件非常普遍,從前的調查認為,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曾經在學校裡被欺負過,而有至少 1/10 的人(全球估計 15%) 成為經常被欺負的對象。往往會引起這些受害者陷入憂鬱、焦躁、孤獨和其他心理症狀;相反的,加害者日後往往會染上毒品或犯罪。
Veenstra 博士認為,欺凌者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別人喜愛自己,而是要引起別人注目。他們往往有相當的敏銳度,但是內心空虛,需要引起別人的關注。他們不一定有自卑的傾向,所以提高他們的自尊心並不能解決問題。
Veenstra 博士又說,霸凌行為是一個校園社會現象,有加害者的幫手、有受害者的同情者、也有旁觀者。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好的對策一定要針對整個校園社會,改變學生整體對於欺凌事件的看法。例如在芬蘭,針對整個校園社會的作法,成功的減少了 40% 的欺凌事件。它利用總共 20 小時的教材,透過共同討論、角色互換劇、和觀看名人討論霸凌事件,來增加全體學生對受害者的同理心。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 Sandra Graham 博士說,提高霸凌者的自尊心不會減少霸凌事件,但是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憤怒會有幫助。
Ref:
What Motivates Kids Who Are Bullies?
Bullies choose their victims wis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