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健康局網站,有一篇由衛生署主導、賴弘明醫師主持,關於台灣成年人牙周病及口腔保健習慣的調查報告。該幻燈片式 ( Powerpoint ) 的報告說,台灣 18 歲以上的人口中,99.2% 有牙周病相關問題,其中 54.2% 有牙周囊袋。報告又說,但是只有 28.7%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有牙周病,只有 23.1% 有定期去牙科診所清潔牙齒,而且只有 10% 有雙手使用牙線的習慣。
牙周病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產
牙周病是因為牙周病菌生長,引起牙齒周圍牙齦組織發炎的疾病。病情從輕微的牙齦發炎、出血,到牙周囊袋形成 ( 牙齦脫離牙齒,使牙齒與牙齦末端之間形成口袋口,像個囊袋pocket )、牙槽骨吸收,到最後終於牙齒動搖、脫落。而刷牙時流血,是發覺牙齦發炎的最容易的徵兆。
牙周病不是只會影響美觀和生活品質而已:臨床研究證實牙周病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因為細菌會在牙齦出血時進入血液,在全身血管內釋放發炎物質,導致血管的病理變化;臨床研究也證實,牙周病和糖尿病有互為因果的關係,也增加一般死亡率;又有報導說,牙周病和幽門桿菌感染有關;也有報導說,牙周病孕婦會增加早產的機會。
已開發國家牙周病罹患率很高,中年或之後通常高達 90% 以上,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究不夠多,而且數據之間差異很大。本研究報告提供了可性度較高的最新數據。
全台分區篩檢牙周病
這個研究在 2007 和 2008 兩年內,從台灣北、中、南、東、離島 5 區選取 6 個縣市,在各縣市對年齡 18 歲以上者,舉辦共 99 場牙周病篩檢;其中基隆市 7 場及台北縣29 場代表北區、彰化縣 27 場代表中區、台南縣 31 場代表南區、台東縣 4 場代表東區、連江縣 1 場代表離島;總共有 4604 位接受篩檢者。這些受篩檢者需要回答關於自己口腔衛生習慣和保健的問卷調查;最後得到了 4061 個有效受試樣本。
牙周病測量方面,是使用 WHO 推薦的 CPI ( 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是檢查牙齦是否出血,和牙結石、牙周囊袋是否形成 ) 及 LA ( Loss of Attachment, 是檢查牙齒動搖程度 ) 這兩個指數。研究者使用劃分口腔位置的六分區 ( sextant ) 法,依序劃分為上顎右後牙 ( 一智齒四臼齒 ) 、上顎前牙 ( 兩犬牙四門牙 )、上顎左後牙、下顎左後牙、下顎前牙、下顎右後牙;然後在每一分區選擇 1-2 顆代表性牙齒來測量 CPI 和 LA 指數,再依照六分區個別加以統計、分析。
口腔衛生習慣及保健行為的調查方面,第一年使用 6 題問卷,第 2 年增加到 13 題,問題含括受試者對口腔衛生的知識、平常生活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就醫保健的頻率等。
全台 18 歲以上 99.2% 有牙周病相關的健康問題
結果發現:
- 無論是性別的男女或地區的東西南北,無論是使用 CPI 或 LA 指數來分析,都是:後牙區的牙周病況比前牙區嚴重;下顎前牙為牙結石最多的區域;上顎後牙區為牙周囊袋最多的區域。
- 由統計受試者的結果,再依人口加權指數推論全國牙周病況,得到:共有 99.2% 的成年人有牙周病相關的健康問題 ( 從牙齦炎到牙齒脫落都算在內 );54.2% 的成年人有牙周囊袋。
-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只有 28.7% 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有牙周病;只有 23.1% 有定期去牙醫診所保養、洗牙的習慣;只有 10% 有用雙手操作牙線的習慣。
- 牙周囊袋罹患率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 ( 是女性的 1. 89 倍 )、教育程度較低、年齡較高、每天刷牙少於 2 次、刷牙方法不對、沒有正確使用牙線 ( 牙線棒不算 )、已經有牙齦出血或牙齒動搖。
宣導,首要目標:提升目前非常低的牙線使用率
研究者評論說:
- 招募受試者的過程並沒有預先做有關牙周病的篩選,所以他們的牙周病檢查結果應該能代表整個台灣地區成年人。
- 35-40 歲的族群的牙周囊袋罹患率,和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報導比較,台灣在 11 個國家中成績為第 3 差,只略好於美國和加拿大。而且,65-70 歲族群的牙周囊袋罹患率,台灣在在 13 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差,嚴重度僅次於德國。
- 美國、瑞士、瑞典、挪威的報告顯示,最近 20 年來他們的牙周病罹患率有改善的趨勢,美國主要是受惠於口腔衛生改善、及定期就醫預防;相反地,本研究和台灣在 2006 年時的調查結果比較,情形似乎更變得嚴重,尚未見到改善的趨勢。
- 研究者呼籲政府加強牙周病和口腔衛生保健等觀念的宣導,尤其重要的目標是提升目前非常低的牙線使用率。
Ref:
2007-2008台灣 18歲以上人口牙周狀況及保健行為之調查研究
簡介:牙周病
牙周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