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在 2007 年 10 月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期刊的文章說,大鼠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攝食垃圾食物,會使生出來的後代偏好垃圾食物,導致過度飲食和肥胖;又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7 月一個學術年會的一篇文章說,當大鼠在哺乳的時候吃高脂肪食物,比在懷孕的時候吃高脂肪食物,更容易對後代有不良的健康影響;另有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9 月的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期刊的文章說,在小鼠懷孕或哺乳期間餵食高脂食物,會導致其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小鼠的糖尿病罹患率提高。
詳全文...
發炎反應、自由基損傷和氧化逆境在近年來已成為主要的健康議題,它們主導了許多慢性病及癌症的發生。急性發炎是免疫系統對於病原入侵時,執行工作的歷程,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然而過度及長期的慢性發炎會造成癌症、糖尿病、心血管或阿茲海默症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詳全文...
有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11 月 15 日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期刊的文章說,在哺乳類動物的體溫下 (人類是 37℃),對於絕大多數的真菌界生物來說,是無法生存的。另外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11 月 9 日的 mBio 期刊的一篇文章說,37℃ 可能是人類最好的體溫,一方面它已經高到可以避免大多數真菌的侵襲,另外一方面,若更高的體溫,將會迫使人類必須如小鳥般不斷地攝取食物,來維持高新陳代謝率。
詳全文...
胃食道逆流是因為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關閉不緊、或不正常開關,使得胃裡的胃酸、氣體或固體物跑到食道裡。輕微胃食道逆流常見於各年齡層,且沒有明顯症狀,只會偶爾感覺腹部悶悶、怪怪的、常反胃、打嗝或喉嚨有異物感,但這並不一定表示有罹患胃食道逆流症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持續逆流,一個星期發生兩次以上者,可被認為是胃食道逆流症。中醫認為此症是由於消化系統出問題所引發的。胃食道逆流症又稱為火燒心 (heartburn)、心灼熱,其典型症狀是胸骨後方有灼燒感,在躺下或彎腰時火燒心的疼痛感會加重。大多數人可以藉由生活型態改變和使用些非處方藥來自我管理火燒心的不適感。然而,頻繁的胃食道逆流會干擾日常生活並且可能引起更嚴重的病症,此時就需要醫生的幫助。
詳全文...
一篇即將發表在 2011 年 1 月份 Pediatrics 期刊的文章說,初生嬰兒普遍缺乏維他命 D,可能會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危險,而且增加幼兒時期支氣管炎及哮鳴的機會。
維他命 D 又稱為日光維他命,人的皮膚可以利用 UVB 光線製造維他命 D,也可以從動物性食物或營養補充品取得。
維他命 D 最常被提起的功能是幫助維持骨骼的鈣密度,但是最近的醫學資料顯示,維他命 D 在全身主要器官都有功能性的作用,其中包括免疫系統。
詳全文...
當排便變得困難或次數減少時,糞便會變得又乾又硬,且排便有時會疼痛,就是便秘 (Constipation)。正常的排便次數因人而異,有些人一天排便三 次,也有人一個星期只有一、兩次,一般來說,若超過三天沒有排便,就有點太久了。便秘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幾乎所有人在某些時候都有過便秘的經驗,但大部份持續的時間很短並且不嚴重。瞭解它的成因,預防和治療將有助於提升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
詳全文...
有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10 月 13 日 Proc Natl. Acad. Sci. USA 期刊的研究報告說,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死亡率會下降,而且一般人的健康會改善。相反地,在經濟擴張年會發生死亡率上升而且健康會惡化。
詳全文...
由於研究幸福 (快樂) 度的理論眾多,因此根據不同理論所發展出的測量工具也有所差異。其中,由心理學家 Michael Argyle 和牛津大學的 Peter Hills 以貝克憂鬱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為基礎所編製出的牛津幸福 (快樂) 量表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OHI),其特殊之處在於為一正偏態量尺的量表,也就是實際調查中,多數人自評會呈現幸福 (快樂) 度偏高的結果。此量表,可讓你瞭解你目前幸福 (快樂) 的高低程度,你甚至可以在之後不同的時間或階段再測試一次,看看分數是否有變化。
詳全文...
根據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2月 15 日網路版 Critical Care 期刊的文章說:在決定是否對末端疾病病人繼續施救的問題上,大多數的醫生的想法和一般社會大眾有所不同。又根據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8 月網路版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期刊的文章說:抱持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的醫師比虔誠教徒的醫師,有差不多兩倍的可能性,願意採取可能加速結束病人生命的醫療步驟。而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4 月份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期刊的文章說:在英國,少數民族 (包括非裔和亞裔) 對死亡比較有恐懼感;而家庭能有充足照護幫手,反而會增加病人對死亡的恐懼。
詳全文...
98 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出爐,心臟和腦血管¬疾病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而動脈粥狀硬化 (Atherosclerosis) 造成的急慢性缺血性疾病則是其主因。動脈粥狀硬化是因動脈內皮細胞被刺激後,歷經一連串發炎、增厚、變硬,最終逐漸阻塞動脈的過程。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