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 2015 年初的文章說,研究者以數學模型推算 31 種癌症的主因,結果是:有 22 種癌,其發生率與該組織幹細胞的分割總次數有明顯相關性,其癌主因是幹細胞分裂時,”衰運”而發生 DNA 突變;另有 9 種癌的發生率與該組織幹細胞的分割總次數無明顯相關性,其癌主要風險可歸因於病原體感染、生活習慣、環境汙染、遺傳基因、或其他外因。研究者並且宣稱:對付主因是 ”衰運”的癌症,其重點應放在早期發現,因為這些癌難以預防。這項宣稱引起轟動,但也招來網路文章的批評、世衛癌症專業機構的強烈反對、和期刊論文的反駁,紛紛指出研究者立論的錯誤、並強調預防的重要。有一天,或許當我們足夠地了解癌症危險因子之後,絕大多數的癌將被認為和 ”衰運” 無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說,全世界 1/8 的死亡是因為癌症,其死亡人數比愛滋病、肺癆、和瘧疾加起來的總和還多。癌症是由一系列基因突變和表觀遺傳上的影響,使得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所造成。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的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而轉移至其他器官。癌症患者大約有 50% 的機會並不會因為癌症而死亡,而是死於其他病因。生活上, ”如何預防癌症” 和 “如何存活於罹患癌症後” ,其祕訣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不抽菸、經常運動、控制體重、吃得健康、遠離毒素、少喝酒、和降低心理壓力負荷。
有一個治癌新法,稱為 Tumor Treating Fields (電場治癌法,TTF),是在癌症患處的體外,將絕緣電極貼在皮膚上,在施加低強度、中等頻率的交流電場,用以阻止癌細胞分裂。TTF 幾乎完全沒有副作用,目前已經獲得歐、美政府許可,用於治療神經膠母細胞瘤 (GBM) 化療後再復發。
人體內有許多不同的內啡肽 (endorphin,是 endogenous morphine 的縮寫,意即 “內源性的嗎啡),這些肽類 (非常小分子的蛋白質) 是由腦神經和其他內分泌器官所分泌的。當內啡肽和神經細胞的受體結合時,可以像嗎啡一樣地帶來愉悅感,且會阻斷痛覺。不但如此,不同的內啡肽,還會和體內許多組織上許多不同類型的內啡肽受體 (Receptor) 結合,來產生不同的其他功能。
其中有一個內啡肽,被命名為類鴉片生長因子 (Opioid Growth Factor, OGF),它的功能非常特殊。它可以和許多不同組織的細胞上之專屬的類鴉片生長因子受體 (Opioi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OGFr) 相結合,來調節免疫功能、限制血管增生、及減緩正常細胞 (和癌細胞) 增殖的速度。
一個目前在美國 Rogosin Institute 醫學研究機構進行第二期臨床實驗的治癌奇招,是將小鼠腎臟腺癌細胞放在洋菜膠球裡,然後移植到癌症病人的腹腔,讓鼠癌細胞分泌抑癌物質 (可能是低分子量的蛋白質),來控制癌症病人的腫瘤生長速度、延長病人壽命。
衛生署公佈 2010 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 28.4%,仍然蟬聯為國人頭號殺手。該年癌症死亡人數以肺癌、肝癌及大腸癌為前三名,三者加起來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一半。在國民健康局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民國 97 年癌症登記報告」的文章,提供了 2008 年國人各類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和分析報告;其中最重要、最糟糕的訊息是,在台灣除了子宮頸癌、肝癌和胃癌之外,所有的其他癌症的發生率都還在顯著的上升中。如何降低自己罹患癌症、死於癌症的機會?
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6 月 17日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期刊的文章說,短暫挨餓,可以讓正常細胞有能力耐受更高劑量的化療藥,但是癌細胞並不會受益;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12 月 31 日 Aging 期刊的文章說,癌症病人在化療前後斷食,不但安全,而且可以減少化療副作用的傷害;一篇發表在 2012 年 2 月 8 日網路版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癌鼠單靠週期性斷食,就可以縮小許多腫瘤,若是化療前後能斷食,療效更好。
食道長約 22 至 26 公分,由黏膜、肌肉以及結締組織包圍組成的中空管狀器官,緊貼脊柱內側,連接咽部到胃部,負責運送食物到胃部,進行消化,下方有一括約 肌防止胃酸逆流。大多數食道癌開始於最內層的黏膜層,常見的食道癌的組成型態有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及腺癌 (Adenocarcinoma)。
食道癌之發生率與地域性有關,包括中國、西伯利亞、蒙古、阿富汗、中亞、伊朗等地食道癌罹患率偏高。根據台灣衛生署 98 年的資料顯示,食道癌位居十大癌症死亡排行的第八位。
口腔及口咽部所發生之惡性腫瘤通稱口腔癌,包括唇、舌、口腔底、頰黏膜、牙齦及顎部。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鱗狀細胞惡化所形成,約佔全部口腔癌的百分之九十。在台灣以舌癌與頰黏膜癌佔大多數,並以嚼食檳榔者為主要族群。早期它會有局部潰瘍,周圍有硬塊的感覺,並在病灶區進行破壞生長,晚期則會經淋巴組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最後也可能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
在全身的各種惡性腫瘤中,口腔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早期發現、診斷及早期治療而獲得痊癒的。但有很多人對於口腔內發生的變化,常常掉以輕心,所以每年仍有許多的患者,就醫時已是轉為晚期預後不佳的口腔癌。
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是生長在胰臟的惡性腫瘤,屬於高度惡性的疾病,由於惡化的速度快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療法,讓其發生率與死亡率幾乎相同。
胰臟癌的通常好發在 60 歲以上男性,可能和吸煙、喝酒、攝取高量動物脂肪、經常接觸殺蟲劑有關。胰臟癌的症狀因病情及腫瘤位置而有不同之表現。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病患多以輕微上腹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