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位於胸腔內,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每個肺有分隔稱為葉,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肺臟形狀像海棉一樣,是由肺泡、氣管、及血管所組成的,佔據了胸腔的大部分。肺內氣管樹是由許多氣管分枝所形成,每一個氣管微分枝的末端則是多個囊狀的肺泡,肺基本上就是由微小的肺泡所組成。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且男女機率相當。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10年在美國將有 222,520 個肺癌的新例被診斷,且有 157,300人死於肺癌。肺癌是老人的主要疾病,被診斷為肺癌的患者中幾乎有 70% 是超過 65 歲的老人。
肺癌的危險因子
- 抽菸:肺癌的發病率和抽菸有密切相關,約有 90% 的肺癌患者是煙草使用者,且與其抽的數量呈正相關。
- 二手菸:長期因工作上或生活上旁人吸煙而呼吸到菸草揮發物之人。據估計在美國每年約有 3000 名肺癌死亡病例是因為二手菸。
- 石棉纖維 (Asbestos fibers):過去石棉被廣泛用於隔熱和隔音,而現在已經被很多國家禁止或限制使用。肺癌和胸膜癌 (mesothelioma) 都與暴露在石棉環境下有關。
- 氡氣 (Radon gas):氡氣是一種天然的惰性氣體,是鈾的自然衰變產物,一種離子化輻射物質,估計約有 12% 的肺癌死亡是因為居住環境有氡氣造成的。
- 家族傾向:雖然大部分的肺癌與吸煙有關連,但事實上,並非所有吸菸者都會發展成肺癌。尚有其他原因如遺傳,也是肺癌的成因。
- 肺部疾病:某些特定的肺部疾病,特別是慢性肺阻塞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會增加肺癌的風險。
- 曾罹患過肺癌者:肺癌復發的機率,非小細胞肺癌每年會增加額外的 1-2%,而小細胞肺癌的復發風險則每年將近 6%。
- 空氣污染:來自汽車、工廠、電廠的廢氣,會提高肺癌的罹患率。
肺癌的種類
從顯微鏡下的細胞型態分辨,肺癌大致上可分為兩類:小細胞肺癌 (small cell lung cancers,SCLC) 和非小細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這兩種腫瘤的細胞來源、生長速度、和擴散方式不同,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案。
- 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的 20%,是肺癌中成長及擴散最快的種類,小細胞癌與吸煙有強烈地關聯性,未吸菸者得到小細胞肺癌僅有1% 的比例。
- 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是最常見的肺癌形式,約佔所有肺癌的 80%。依據細胞類型,主要可分為三種:
- 肺腺癌 (Adenocarcinomas):在美國,肺腺癌是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 50%,其罹患與抽煙相關,但也是不抽煙患者中最常見的類型。大部份的肺腺癌發生於肺臟外部、或肺部週邊的地方。細支氣管肺泡癌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是肺腺癌的亞型。
-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又稱為表皮細胞癌,以前較肺腺癌更普遍,但現在,其罹患率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 30%。最常生長的區域在胸部中央的支氣管。
- 大細胞癌 (Large cell carcinomas):有時亦被稱為未分化癌。
- 但也有混合型,是許多不同種類的非小細胞肺癌同時發生。
肺癌的症狀
早期肺癌不一定會有症狀或者很難辨識,所以造成被發現時,常常已經轉移
- 沒有症狀:有超過 25% 的患者是因為定期胸部 X 光或電腦斷層檢查 (CT scan) 時,才發現罹患肺癌。
- 與癌細胞相關的症狀:當癌細胞生長至侵襲肺組織或周圍組織而開始干擾到呼吸,才開始有症狀,如:咳嗽、呼吸急促、喘息、胸痛和咳血等;如果癌細胞侵入神經,則可能會有肩膀疼痛甚至延伸到手部下側 (Pancoast’s syndrome) 或麻痹聲帶,導致聲音沙啞;侵犯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若阻塞大氣管,肺部該區域可能會被感染 (引起膿腫、肺炎) 。
- 肺癌細胞若已轉移之相關症狀:若轉移至骨頭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疼痛;轉移至腦,會造成許多神經症狀如視力模糊、頭痛、癲癇發作或中風的症狀如身體某些區域虛弱或失去知覺。
- 副腫瘤症候群 (Paraneoplastic syndromes):肺癌常伴隨著一些由於癌細胞所生產的類荷爾蒙物質所造成的症狀。常見的,如:小細胞肺癌所產生的荷爾蒙稱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會導致腹腎上腺皮質醇過度分泌 (Cushing's syndrome);另外,非小細胞癌所生產的物質類似副甲狀腺激素,會提高血流中的鈣濃度。
- 非特異性症狀:這些症狀亦可見於其他癌症,包括有體重減輕、虛弱、疲勞;心理症狀,如憂鬱症、情緒變化等。
診斷方法
1. 病史與身體檢查:可從已存在之症狀或跡象找出肺癌的可疑性。
2. 影像檢查
- 胸部 X 光 (chest X-ray):這是醫生會進行的第一項檢查,以確認肺部是否有任何疑點。如果 X 光檢查正常,極大可能是沒有肺癌。如果看起來有異常,醫生會進一步安排更多檢查。
-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 or CAT):以CT scan做胸部,腹部或腦部檢查,檢查肺癌細胞的大小、形狀、位置及是否轉移至其他器官等。CT scan是一種特殊的 X 光檢查,且比一般 X 光檢查詳細,但有些人會對顯影劑產生過敏反應。
- 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 (low-dose helical CT scan, or spiral CT scan):有時會被當作肺癌篩檢的工具。但由此技術篩檢出來的肺結節 (lung nodules),有 90% 不是癌細胞,易有高估的現象。
- 磁振造影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RI 利用無線電波和磁場來拍攝圖像。MRI 所需的時間比 X 光長,通常需要一小時。此檢測法沒有已知的副作用及輻射,且可確認腫瘤的位置,但體內有金屬植入物、人工心瓣膜、心臟節律器者無法進行 MRI 檢測。
- 正子掃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將半衰期短並具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入體內,癌細胞會大量吸收的特性,再使用特殊的攝影機偵測放射活性。這種檢查可以顯示癌症是否已擴散至其他地方。現在有更新型的掃描儀結合了 CT 和 PET,能夠精準診測出腫瘤。
- 骨骼掃描 (Bone scans):將微量的放射性物質注射到靜脈,放射性物質會聚積在可能因癌症而導致異常的骨骼部位。這些部位在骨骼掃描影像上會呈現為高密度、灰到黑色的區塊,稱為「熱點」。
3. 組織與細胞檢測
- 痰細胞學檢查 (Sputum cytology):將肺部咳出的痰液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存在。這是最沒有風險且廉價的診斷,但它的價值是有限的,因為即使有癌症存在,腫瘤細胞也不會永遠存在痰中
- 細針穿刺活檢 (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用細針從疑似癌的部位抽取細胞樣本,確認是否為癌細胞
- 支氣管鏡檢 (Bronchoscopy):利用末端配有超音波儀器的支氣管鏡,向下進入到氣管中,並在疑似罹癌的部位(如變大的淋巴結),抽取活檢切片樣本,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存在
- 大型的手術方式 (Major surgical procedures):使用縱膈鏡 (mediastinoscopy) 或開胸手術 (thoracotomy) 取出腫瘤細胞或淋巴組織進行活檢
- 胸腔穿刺術 (Thoracentesis):胸腔穿刺術時會麻醉皮膚,然後將針頭插入肋骨之間來吸取胸腔積液 (pleural effusion),檢查是否有癌細胞存在。
4. 其他檢查
- 抽血檢查 (Blood tests):常規驗血不能單獨診斷肺癌,但它們或許可發現有些與癌症有關之可疑生化物質或不正常的代謝物質,如血液中鈣濃度或鹼性磷酸酶濃度提高,可能顯示癌症已轉移至骨頭。當已知有肺癌時,抽血檢查可用來瞭解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全血計數(CBC)會顯示血液中不同細胞類型的數量是否正常。如果您接受化療,則也會經常進行這項檢查,因為化療藥物可能會影響骨髓的造血細胞。其他抽血檢查也可以找出不同器官的問題,如腎臟、肝臟和骨骼。
- 肺功能測試:檢測出肺癌之後,常會進行肺功能測試,這項測試可顯示肺部目前的功能如何。如果選擇以手術方式治療癌症,這項檢查可讓手術醫生了解能夠切除的肺部大小,或判斷手術是否為適當地治療選擇。
檢查之後:分期
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使用的是不同的分期系統。
小細胞肺癌的分期: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相當快,其分期可概分為:
- 局限期 (limited stage):指腫瘤僅限於一側肺,且擴散到淋巴結僅位於同側胸部。
- 擴散期 (extensive stage):指小細胞肺癌擴散到另一側肺、對側胸部的淋巴結、遠部位的器官 (通常轉移至肝臟、腎上腺、骨頭、骨髓和腦部)、或者有惡性心包膜積液。
非小細胞肺癌的分期:最常用的是 TNM 分期系統,也叫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系統 (AJCC)。在 TNM 分期中,結合了有關腫瘤、淋巴結和遠處器官轉移的資訊。分期使用 0 和羅馬數字 I 到 IV 來描述,一般來說,數字越小,癌症的擴散程度越低。
- 0 期:只限於氣道通路的內層細胞,沒有擴散到其他的肺組織,通常也叫做原位癌。
- I 期:腫瘤小於 3 cm,沒有擴散到肺膜,且沒有影響到主要支氣管。
- II 期:肺癌腫瘤在 3 cm 以上,且已經轉移到肺門淋巴結。
- III 期:肺癌轉移到縱膈淋巴結,或擴及附近的食道、胸膜、胸壁、心膜、膈膜等。
- IV 期:癌症已超出胸腔,擴散至身體的其他部位。
肺癌的治療
- 手術 (Surgery):通常在肺癌屬於局限期 (1 期或部分 2 期) 時,可使用手術切除法,目的是要除掉可見區域內的腫瘤。約有 10-35% 的肺癌可用手術切除,可能會切除全部或部分的肺部,但不一定能完全治癒,可能會有癌細胞已經擴散的現象,並在之後復發。
- 放射線療法 (Radiation):可用於縮小腫瘤 (shrink tumor) 或限制腫瘤生長 (limits growth)。放療是使用高強度的 X 光或其他型態的放射線如伽瑪刀 (gamma knife) 來殺死部分癌細胞。
- 化學治療 (Chemotherapy):使用化學藥劑,藉著阻止腫瘤生長、複製或破壞其血管增生系統來殺死癌細胞。化療是大部分小細胞肺癌的首選,而且化療能延長末期肺癌 (第 III 和 IV 期) 病患的生命。化學治療是使用週期式治療(固定的間隔和相同的劑量);治療肺癌的化學治療藥物有很多種類,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 (NCCN) 建議其中至少一種是carboplatin (Paraplatin) 或cisplatin (Platinol)。
- 合併治療:醫師依據患者狀況,可能建議同時接受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或在放射線治療開始前或結束後才給予化學治療。
肺癌癒後之追蹤
治療結束後,患者要接受 CT、MRI 或 PET 等檢查。醫師可以將先前的檢查結果和之後的檢查結果作比較,以評估治療結果。追蹤檢查時要考慮可能有的症狀,加上全部或一部份的胸部 X 光,和其他的檢查;比如:支氣管鏡檢查、完全血球計數、和其他例行檢查。一般約每三個月須接受檢查一次,為期兩年;然後,每六個月一次,為期三年;之後每年一次。
紓緩照護
確定癌症已為末期,通常會建議病患採用紓緩照護。紓緩照護提供的服務是:評估病人的病情、討論治療的目標、提供心理支援、和幫助病人獲得其他外界的服務,並使用副作用較低的藥物、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其他方式來緩解疾病所造成的身體症狀,如:呼吸困難、疼痛等。(見
紓緩照護介紹)。
肺癌的預防
- 戒菸
- 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
- 避免暴露在空氣污染環境中
- 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 避免接觸會引起癌症的有毒物質,如重金屬等
- 規律適量的運動
Ref: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紓緩照護,讓癌症病人活較長、較平和
大腸 (colon) 約 1.2 公尺長,屬於消化系統的下游,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大腸的範圍泛指迴腸 (ileum) 與盲腸 (cecum) 交界處的迴盲瓣 (ileocecal valve) 開始而延伸至肛門,直腸 (rectum) 位於大腸的尾端。大腸依照其部位,依序為升結腸 (ascending colon,由下至上)、橫結腸 (transverse colon,由右至左)、降結腸 (descending colon,由上至下)、乙狀結腸 (sigmoid)、直腸 (肛門上方)。根據 2007 年台灣衛生署的死亡統計顯示,當年因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佔第 3 位,男女得到的機率相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年齡從 40 歲開始攀升,最高峰在 60-65 歲之間。大腸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癌症,但以直腸癌的機會最高,約為 43%,其中有 95% 的比例是腺癌。腸癌細胞可以藉由血液循環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肝、肺等部位,亦可藉由淋巴循環而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或淋巴腺。
大腸直腸的功能
大腸的基本功能為:吸收水分、大便貯藏及排便。食物在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便移向大腸,大腸會把其中的水份及電解質進行再吸收,並將留下的廢物形成糞便。糞便經由腸的蠕動移動至直腸存積,而環繞於直腸末端的括約肌可以控制糞便由肛門排出。
多數情況下,大腸癌始於小的、非癌性 (良性) 團塊細胞,稱為腺瘤瘜肉,隨著時間演進,這些瘜肉受到刺激則演變為大腸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的危險因子如下:
- 老人:大腸癌一般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患者,亦有少數年輕人的病例,且年輕人得到大腸癌預後都較差
- 曾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性瘜肉者
- 長期發炎的腸道環境:如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 家族遺傳:家族中有人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者,又稱Lynch syndrome
- 家中有大腸癌和瘜肉者: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若有一個以上罹患大腸癌或瘜肉,其發病機率會提高。不一定是因為基因遺傳,也可能是暴露在相同的致癌環境及生活習慣
- 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者:大腸直腸癌與低纖維及高脂肪和高熱量飲食有關聯。研究指出,常常食用紅肉及加工肉品者,其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亦有便秘、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產生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胰島素抵抗者之大腸直腸癌比例較高
- 肥胖
- 抽菸
- 過度飲酒
- 放射線治療患者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很難藉由症狀發生來早期發現,但有以下症狀出現,則須盡速找醫生檢驗: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包括腹瀉、便秘或排便習慣突然變化超過幾個星期
- 直腸出血或有便血症狀
- 持續的腹部不適,如痙攣、脹氣或疼痛
- 有排便不盡的感覺
- 虛弱或疲勞
- 不明原因的噁心或嘔吐
- 不明原因的體重驟減
大腸直腸癌篩檢、分期及轉移路徑
篩檢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醫生會檢查糞便潛血反應、測定血中 CEA 指數、瘜肉或腫瘤的顆數、尺吋、是否擴散、範圍及發展階段,以確定接下來要用哪些治療及告知存活率。測試方法如下:
- 糞便潛血反應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 驗血:測定血中 CEA 指數
- 利用大腸鏡 (colonoscopy) 及乙狀結腸鏡鏡檢 (sigmoidoscopy):也可順便除去有問題的瘜肉
- 腹部及胸部 CT 斷層掃描:看是否擴散
如果能早期發現,其五年的存活率是超過 90% 的。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民眾 在 50 歲之後,最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一次、每 5 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5-10 年作一次鋇劑 X 光 (barium enema) 檢查及每 10 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而有家族病史者,最好從 40 歲開始定期檢查。
大腸直腸癌分期
根據 2003 年 AJCC 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將結直腸癌分為 0 期至 4 期。分期是以腫瘤大小、淋巴結有無受侵犯、及有無遠處轉移等來判定:
- 0期 (stage 0):又稱原位癌,指病變局限在上皮細胞層或只侵犯到腸道黏膜的表面。
- 1期 (stage I):惡性腫瘤侵犯到腸壁內。
- 2期 (stage II):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腸壁外層表面。
- 3期 (stage III):不論病變侵犯的程度,只要有 1 至 3 個局部淋巴結轉移即屬於 ⅢA 期;而有四個以上局部淋巴結轉移的則屬於 ⅢB 期。
- 復發 (recurrent):在治療癌症後又在結腸、直腸或身體其他部位發現腫瘤細胞
大腸直腸癌可依下列途徑轉移:
- 直接侵犯鄰近器官、組織:如胃、十二指腸、小腸、腹壁、子宮、膀胱、攝護腺、骨盆腔壁
- 經淋巴組織:先到局部淋巴腺、區域淋巴結,而後到頂淋巴結,大致上沿著血管走向。在直腸尤其是中低位直腸癌要特別考慮骨盆腔側壁之淋巴腺 (Lateral nodes, obturator nodes, iliacnodes)
- 通過血流:通常經由門脈最先散佈到肝臟,再到身體其他器官。但在直腸因其部分血液直接經體循環回流,故少數中低位直腸癌會出現先轉移至肺之而肝臟仍正常現象;
- 經腹腔在腹膜散佈 (peritoneal seeding)
- 沿腸壁內延伸 (Intramural or Intramucosal)
大腸直腸癌治療
主要的治療法是以手術去除部分或全部結腸,另外,會以化療及放療處理已擴散至附近淋巴節的癌細胞。各期的治療方法大致如下:
- 0 期和 1 期:手術切除
- 2 期和 3 期:手術切除+術後化學治療
- 4 期:主要以化學治療,輔以手術或放射治療,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或預防併發症。
手術後定期追蹤
- 手術後三個月內作一次大腸鏡鏡檢
- 手術後一年及之後每三年定期做一次大腸鏡檢
- 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測試,若為陽性反應則須接著做大腸鏡檢
- 在癌症術後可以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的血中濃度來做為篩檢的工具,此蛋白質的濃度與大腸癌有高度相關。可以手術前測量 CEA 的值,然後術後每 2-3 個月定期追蹤至最低風險為止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除定期篩檢外,可以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降低罹患風險:
- 戒菸
- 每天服用安全劑量的葉酸 (如每天 1 毫克),或多食用深綠色蔬菜
- 食用多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盡量食用有機、無農藥殘留、無重金屬污染的天然食品
- 少吃紅肉、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及控制總油脂攝取量
- 多運動,一週至少進行3-5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
- 維持健康的體重
- 適量飲酒
Ref:
Colon Cancer Overview
Colorectal cancer
Colon cancer stages
大腸直腸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