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近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人民健康程度逐代下滑,一代不如一代,將造成醫療巨大負擔,也可能造成未來平均壽命的倒退。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不抽菸、少量或不飲酒、控制體重、定期運動、及健康的飲食) 對糖尿病、心血管健康 (如高血壓、心臟衰竭)、癌症等慢性病罹患率的影響都很大。老年時是否健康,主要是取決於年輕及中年時的生活方式,是操之在己,而不是靠遺傳。
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其遵循健康模式的程度,今不如昔
儘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定期運動、攝食大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健康的體重、適量飲酒、及不抽菸,是對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但只有一小部分的成年人能遵循這種健康的生活模式;事實上,這些生活上遵循健康模式的人口數字正在下降。
一篇由美國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n 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表在 2009 年 6 月份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在比較 1988-1994 年代的美國成年人 (40-74 歲) 和 2001-2006 年代的美國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時發現,近代的成年人,其生活方式,顯著地比較不健康:
- 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大於 30) 的人口比例,已經從 28% 上升至 36%;
- 每月運動 12 次或更多的人,則從 53% 下降到 43%;
- 吸煙率幾乎沒有改變 (從 26.9% 下降到 26.1%);
- 每天吃 5 種或更多的水果和蔬菜的人口數,從 42% 下降至 26%;
- 飲酒量中等者,則從 40% 提高到 51%;
- 擁有五項健康生活方式之人數,則從 15% 下降到 8%。
該研究並且發現,人們是否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目前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血症有關聯。
澳洲年輕一代的健康度,較上一代大幅下滑
一項澳洲的研究計畫發現,嬰兒潮 (指在二次大戰後,1946-1965 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 罹患三種或更多種慢性疾病的人口數,較上一世代多出 700%。嬰兒潮的人目前正處在中年至剛退休年齡 (47-66 歲),與他們的父母輩 (在該年齡時) 相比,嬰兒潮肥胖率高於兩倍 (26% 對 12%)、氣喘罹患率為兩倍 (10% 對 5%)、糖尿病率為三倍 (9% 對 3%)、聽力損失率超過兩倍 (17% 對 8%) 、高膽固醇比例幾乎兩倍 (14% 對 8%)。此研究還發現,婦女有多重健康問題的人口比例,較男性高出一倍;而單身者具多重健康問題的人口比例,也比結婚者高出一倍。
健康因素,是嬰兒潮放棄工作而退休的首要原因 (28%)。研究主持人 Graeme Hugo 表示,“嬰兒潮的人若想要延遲自己的退休計畫,並在勞動力市場及社會各界保持活力,必須要有效減少肥胖及避開相關慢性疾病。他又說:嬰兒潮過後的人口數,將大幅減少,以後工作人口的減少,將使澳洲政府稅入難以負擔醫療及健保,如何制定公共政策將是一大難題;那麼現在談慢性病的預防會不會為時已晚呢?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不管之前如何生活不當,現在立即開始改善,仍可對未來的健康有幫助”。
過健康的生活者,日後罹患慢性病的機會較低
有一篇是發表在 2009 年 8 月 JAMA 期刊的文章,其研究主持人為美國 “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 CDC” 的 Earl S. Ford 醫生。研究者蒐集 23,513 位德國 35-65 歲成人的資料,調查他們是否維持四項健康生活型態,包括:不抽菸、身體質量指數低於 30、每週至少運動 3.5 小時、及遵循健康飲食法則 (如大量攝取蔬菜、水果,限制肉類的攝取);並且追蹤受試者日後是否罹患慢性病。
研究者發現:
- 大部分受試者僅維持 1-3 項健康生活型態,維持 0 項健康生活型態者少於 4%,維持 4 項健康生活型態者則為 9%。
- 在平均追蹤 7.8 年後,有 2,006 位受試者開始罹患糖尿病 (3.7%)、心臟病 (0.9%)、中風 (0.8%)、癌症 (3.8%) 等慢性病。
- 在調整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職業後,發現生活方式越健康者,其後來罹患慢性病的比例越低。
- 受試者在一開始即保有四項健康生活因子者,較沒有任何健康因子者之慢性病風險降低 78%。其中,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低 93%、心臟病發作降低 81%、中風風險降低 50%、癌症罹患風險降低 36%。
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健康生活能降低日後的罹患機會
上一篇文章說健康生活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81%、中風風險 50%。心臟病是歐美國家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它是 2010 年度前十大死因排行第 2 名 (次於癌症),而同屬於心血管疾病的中風,則排行第 3 名。以下再舉三篇文章為例來說明:是健康生活,而不是遺傳,確實能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第一篇,由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 John T. Wilkins 醫師及其研究團隊,發表在 2012 年 11 月 5 日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的文章說,那些在年輕時擁有較佳健康狀態者,在達到老年時,將可以在無心血管疾病的狀態下活得較久。
研究者從美國 “國家心臟、肺和血液機構” 所贊助的五個大型的世代研究,蒐集多達 905,115 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資料 (自 1964 到 2008 年間),包括受試者的:血壓、總膽固醇、糖尿病、吸煙狀況等。並且觀察五階段年齡的受試者 (45, 55, 65 及 95 歲) 的致死及非致死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各種形式的中風、充血性心臟衰竭、和因其他心血管疾病死亡),來評估他們的總心血管疾病的終身風險及存活。
研究者發現:
- 受試者中,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終身風險約 60%,婦女則約 56%。
- 中年期間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者,與當時的心血管疾病的低風險有緊密相關性。
- 心血管疾病的終身風險,與中年時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有強烈相關。
- 那些有最佳健康狀態者,與至少有兩個主要風險因子的參與者相較下,可以在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下,多活超過 14 年的時間。
第二篇是由西北大學 Feinberg 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的 Kiang Liu 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於 2012 年 2 月份 Circulation 期刊的文章。該文章說,年輕時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讓人們在中年時擁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即使有心臟方面家族病史的人亦然。
研究人員從 “年輕成年人冠狀動脈形成風險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study, CARDIA)” 研究中,從 1985 年和 1986 年開始,搜集超過 20 年的資料。受試者為 3,154 位 18 歲至 30 歲的年輕人 (平均年齡 24 歲),研究者持續搜集、追蹤、分析以下數據,包括受試者的:心血管風險 (含血壓、膽固醇、血糖、身體質量指數) 及健康生活因子 (含飲酒狀態、抽菸狀態、飲食、及運動) 。
結果發現,從年輕時即維持五項良好生活的族群中,有 60% 的人能維持健康到中年仍具有低心血管風險,而只維持一項或沒有好習慣的人,只有 3% 的人仍具有低心血管風險。
研究者強調,如果未來一代的年輕人接受並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們將獲得更好的心臟健康;到中年時將會擁有較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將能夠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在老年時將活得更久、並且可以降低醫療費用。
第三篇是以西北大學 Norrina Allen 為首的研究團隊,在 2010 年 11 月 15 日於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 會議中提出一篇報告說,他們從 Framingham Heart Study 世代研究中,蒐集了三個世代數據;而他們發現,對心血管健康而言,只有一小部份原因是因為遺傳,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生活方式及健康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結語:高達 93% 的糖尿病、81% 的心臟病,是不正確生活方式的惡果
上述 Earl S. Ford 醫生在 2009 年 8 月 JAMA 期刊的論文說,能完全遵循不抽菸、身體質量指數低於 30、每週至少運動 3.5 小時、及遵循健康飲食法則 (大量攝取蔬菜、水果,並限制肉類量) 的人,比起四項都沒有遵循者,其糖尿病罹患風險降低 93%、心臟病發作降低 81%、中風風險降低 50%、癌症罹患風險降低 36%。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糖尿病、心臟病,是不正確生活方式帶來的惡果;相反的,只有稍多於 1/3 的癌症,是來自於不正確生活方式。
為什麼癌症的發生較不取決於生活方式?答案是因為癌症的成因較廣,除了上述四項的抽菸、肥胖、不運動、不健康飲食之外,還有很多原因;已知例如外傷、細菌或病毒感染、含毒素的食物、環境污染、放射線照射等,而將來還會有其他原因會被發現。甚至於有些癌症 (例如胰臟癌),目前對於其發生原因,幾乎完全不了解 (請參閱本網站的文章 “
如何防癌?罹癌後如何生活?”)。癌症的發生和免疫功能出錯有很重要關聯,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癌症主因之一。
現代人,除了生活壓力比上一代大之外,心理疾病可能也比上一代嚴重。長期處於焦慮和憂鬱,也會帶來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等慢性病。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