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 1980 年代,其幼稚園教育開始發生質變,從原來的玩耍體驗為主,變成較多的學術教導。但是,幼兒的認知發展並沒有變早熟,提早正式教導抽象學習語言和數學,會成為揠苗助長,摧毀兒童日後的學習動機和成果。德國人在試驗後決定將幼兒園教育,改回到基於遊戲。芬蘭的大多數兒童在7歲才開始接受閱讀指導,比美國晚兩年,然而,芬蘭中學生在國際評比,閱讀能力超越了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傳統的遊戲幼教,帶來快樂的童年;而近年來的學術幼教,卻帶來困難的人際關係和失敗。幼兒時期對父母的親情依戀,是日後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即使是超級聰明的小孩,在 6 歲前也需多些親情、運動、大自然、和小孩玩,少碰數學或語言。
詳全文...
台灣社會逐漸 ”少子化”,很多家庭計畫只生一個小孩。但是,年輕夫婦總是會聽說: “一個小孩比較難帶”,或是更令年輕夫婦擔心的 “獨生子女長大以後比較孤僻”。後面這句話是真的嗎?
有一個新的大型研究報告說,獨生子女長大後的社交能力,並不比有兄弟姐妹的同儕差;這篇論文應該會讓只生一個小孩的父母親們稍能放心。
詳全文...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7 月 27 日 PLoS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親戚、朋友等社會關係不但可以提供伴侶,增加生活的樂趣,而且能增加平均壽命長度。
詳全文...
我們提到 “老化” 時,總是會聯想到認知能力上多方面的退化:耳不聰、目不明、記憶衰退、老狗學不了新把戲等。老年人在動態性的智力不如年輕人,所以他們很難學習手機、電腦這一類代表時代進步的工具,可是他們絕對不是一無是處。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4 月 6 日美國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期刊的報告說:年紀越長,越具有社會智慧,越能了解和接受生命的變化和不確定性,也越能解決人際糾紛。
詳全文...
在2010年網路版的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有一篇文章說,2007年的美國中學和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問題,比起1938年類似調查所顯現的,要嚴重很多。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