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靠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能暫時提高戰、逃的能力,來應付天災和外敵。但是,現代人的主要壓力源卻變成是每天日常的生活、人際、情緒等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過度或長期的壓力會使人焦慮、免疫力下降,以至於 60% 至 90% 疾病和壓力有關。焦慮症有六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症狀,但是都是和過度、非理性的恐懼及擔憂有關。身處焦慮 (症) 時,幫助自己的方法包括:改變對焦慮的認知、練習去除雜念和放鬆身心、接受焦慮感而不對抗、當下原本正該做的就去做、改變生活習慣、心中感恩和行為利他。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老人則更容易受遭到因為貧、病、獨居、或接近壽終所帶來的惶恐。
詳全文...
智力提升了人類謀生的能力;然而,智力也帶來了無止境的慾望和雜念,因此產生了許多心理疾病,包括憂鬱症。目前精神科醫療資源缺乏,不易獲得心理治療,而藥物治療副作用高而且會增加憂鬱症復發的機率;所以感到憂鬱或有憂鬱症但不嚴重時,可以先幫助自己脫離,不必急著接受醫生的吃藥安排。離苦得樂的有效方法,依各人的個性而異,包括:1. 連結身體 (勤動手、多運動、接近大自然、正確飲食、規律睡眠); 2. 人際關係 (感恩、利他);3. 充實生活 (宗教信仰、培養嗜好、創造);4. 清淨心智︰(自我心理治療、正念生活、放下、放鬆)。
詳全文...
接受與致力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是新興認知行為療法之一,該療法發展出的六項核心原則是:接受 “負面思想和情緒”、脫離 “認知上的僵化”、處於當下、觀照自己、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致力於有價值的事。臨床上,該療法被成功應用在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精神緊張,和成癮症。在非臨床方面,類似的訓練被用來增加一個健康人的 “正念、接受、追隨價值觀” 等能力。接受與致力療法屬於第三波心理治療法。和第二波的傳統認知行為療法比較,第三波療法借用了許多東方的古老智慧,很適合用於跨病治療有多種心理疾病的患者。
詳全文...
一般悲傷只是暫時,但是憂鬱症往往可以長達幾個月之久,少數人會一生反覆發作。發生時患者處於被憂鬱、焦躁、或空虛折磨,對於以前喜歡的活動 (包括性欲) 失去興趣,而且常常伴隨著生理上的症狀。患者有可能因為受不了痛苦而有自殺念頭。輕度至中度的患者可能只需要經過幫助自己 (例如運動、接觸綠地、傾訴或寫信、參加活動),或採用心理治療就可以奏效。中度至重度則往往受益於使用抗憂鬱藥物,有些嚴重患者可能需用電痙攣治療法。但是單用抗憂鬱藥,而缺乏生活改變及心理治療配合,長期對病情不利。
詳全文...
妄想症 (Delusional disorder) 患者,對某些特定事情,會深信自己的非奇異的、但卻是錯誤的解讀 (即妄想)。而且因為著迷於這些妄想,患者的某些心理和行為,會破壞自己或別人的生活。大多數患者並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無求醫動機。妄想症可分七型:情愛型 (以為另一個人深愛著自己)、自大型 (妄想自己的才能或身份等)、嫉妒型 (認為自己的伴侶出軌)、被害型 (堅信自己受到欺騙或迫害)、身體型 (堅持自己患病)、混合型、和未分類型。治療方面:應先考慮採取心理治療及支持,避免輕易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或住院治療。有些病人可在發病幾個月內即時緩解,有些則會多次復發或慢性化。
詳全文...
如果你有恐慌症來襲、強迫症行為、揮之不去的憂慮、或無助的恐懼感,且因而長期受苦,那麼你可能是罹患了焦慮症。某些心理和行為方面的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CBT) 和暴露療法 (Exposure therapy),會特別對病情有所幫助。這些療法會教你如何控制你的焦慮程度,停止你的負面想法,並征服你的恐懼。
詳全文...
恐懼症(phobia)是焦慮症的一種,特徵為發病者對某些事物或情境會產生莫名的恐懼,縱使當事者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也無法控制恐懼的情緒。恐懼症都有 慢性發展的趨勢,通常可以靠行為療法得到舒緩;而藥物則可在療程初期減少焦慮的症狀。恐懼 (fear) 本是對危險事物的自然反應,恐懼症則是一種不合理且過度的病態反應。另外,恐懼症也常與驚恐障礙 (panic disorder) 混淆,驚恐障礙患者相信他們的恐慌是由某種物理原因造成,在發作當時或之後會自行去醫院就診。而恐懼症患者也會經歷恐慌發作,但他們會察覺自己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而產生極大的焦慮,很少患者願意去醫院,因為他們害怕權威人士的拒絕或評斷。
詳全文...
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在緩解疼痛、管理壓力、預防憂鬱症復發等方面,都有成果不錯的臨床報告。但是,在改善睡眠方面:一篇 2007 年的回顧文章認為證據仍待加強;一篇美國賓州大學尚未正式發表的臨床資料認為正念療法可能可以改善睡眠;一篇 2009 年 6 月發表在學術會議的文章說,正念減壓療法可以改進失眠、減少安眠藥用量;一篇發表在 2008 年 6 月的文章說,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和正念修行可以有效改善失眠,而且同一作者進一步在 2009 年的一篇文章說,在 12 個月之後的追蹤調查,證明這些受試者的失眠症狀仍然保持改善。
詳全文...
一篇發表在 2004 年 9 月 27 日 Arch Intern Med. 期刊的文章說,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入睡困難型失眠,無論是單獨使用或和安眠藥 Zolpidem (台灣品名:使蒂諾斯) 合用,都比單用 Zolpidem 有效;一篇發表在 2009 年 5 月 20 日 JAMA 期刊的文章說,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慢性嚴重失眠者,在短期治療階段同時使用安眠藥 Zolpidem 會更有效,但長期仍應該單用認知行為療法;一篇發表在 2006 年 6 月 28 日的 JAMA 期刊的文章說,治療老年失眠者,短期或長期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都比安眠藥 Zopiclone 更有效。
詳全文...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將正念訓練及正念療法應用於心理治療以幫助成年人 (而最近也有許多兒童和青少年的案例) 處理特定健康問題及心理障礙的研究。幾位優秀的認知行為學家,將正念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並將其發展成一套標準治療計畫 – 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提供憂鬱症患者 (尤其是慢性反覆發作者) 完整的練習技巧,以試圖打破憂鬱症患者習之為常的思考迴路。這篇文章主要回顧近年來有關正念認知療法對抗憂鬱症的臨床研究。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