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由乳腺小葉 (lobules)、導管 (ducts) 及結締組織 (connective tissue) 所構成,每邊乳房有 15-20 個節成為葉 (lobes),其中有許多更小的部分稱為小葉,小葉內有數十個小泡泡可以生產乳汁,而導管的功能則是將所有小葉相連並將乳汁送到乳頭處。
乳房中組織細密且遍布血管和淋巴管,因此乳癌細胞很容易藉由組織、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到其他器官,所以早期的發現是非常重要的。
詳全文...
肝臟位於腹部,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分為左右兩葉,兩葉間有一部份是連在一起,其中右葉較大,佔整個肝的 3/5。膽囊位於肝臟右葉內側,進入肝臟的血管有二條,一為肝門靜脈,提供肝臟 3/4 的血流;一為肝動脈,提供肝臟 1/4 的血流。在肝臟內的血流聚集後成為肝靜脈,離開肝臟注入下腔靜脈,再回流到心臟。
肝細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簡稱肝癌 (liver cancer) ,是台灣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造成肝癌的原因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及肝硬化有關,其中 B 型、C 型肝炎病毒被認為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元兇。
詳全文...
肺位於胸腔內,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每個肺有分隔稱為葉,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肺臟形狀像海棉一樣,是由肺泡、氣管、及血管所組成的,佔據了胸腔的大部分。肺內氣管樹是由許多氣管分枝所形成,每一個氣管微分枝的末端則是多個囊狀的肺泡,肺基本上就是由微小的肺泡所組成。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且男女機率相當。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10年在美國將有 222,520 個肺癌的新例被診斷,且有 157,300人死於肺癌。肺癌是老人的主要疾病,被診斷為肺癌的患者中幾乎有 70% 是超過 65 歲的老人。
詳全文...
大腸 (colon) 約 1.2 公尺長,屬於消化系統的下游,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大腸的範圍泛指迴腸 (ileum) 與盲腸 (cecum) 交界處的迴盲瓣 (ileocecal valve) 開始而延伸至肛門,直腸 (rectum) 位於大腸的尾端。大腸依照其部位,依序為升結腸 (ascending colon,由下至上)、橫結腸 (transverse colon,由右至左)、降結腸 (descending colon,由上至下)、乙狀結腸 (sigmoid)、直腸 (肛門上方)。根據 2007 年台灣衛生署的死亡統計顯示,當年因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佔第 3 位,男女得到的機率相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年齡從 40 歲開始攀升,最高峰在 60-65 歲之間。大腸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癌症,但以直腸癌的機會最高,約為 43%,其中有 95% 的比例是腺癌。腸癌細胞可以藉由血液循環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肝、肺等部位,亦可藉由淋巴循環而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或淋巴腺。
詳全文...
甲狀腺體 (Thyroid Gland) 是位於頸部前方、喉結下方呈蝴蝶狀的腺體。此腺體圍繞著氣管,由蝴蝶狀的翅膀和中間的峽組成。甲狀腺體是由許多濾泡所組成,每個濾泡就像一個中空的球形,在濾泡腔中含有膠體,其內存有甲狀腺荷爾蒙。此外有一些散佈於濾泡之間的細胞,稱為 C 細胞。甲狀腺體會利用碘 (大部分由飲食中的海鮮和鹽所取得) 去生產活性甲狀腺荷爾蒙。甲狀腺激素有兩種,三碘甲狀腺素 (T3,triiodothyronine) 和甲狀腺素 (T4,thyroxin)。
詳全文...
最近一連串的臨床實驗,探討長期被無線通訊器材 (例如:手機、基地台、子母機) 所放射出來的電磁波大量照射,是否可能對腦部健康有不良影響,引起普遍的關注。到底這些電磁波是否能引起腦部病變,尤其是腦瘤,一直沒有定論。
詳全文...
發炎反應、自由基損傷和氧化逆境在近年來已成為主要的健康議題,它們主導了許多慢性病及癌症的發生。急性發炎是免疫系統對於病原入侵時,執行工作的歷程,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然而過度及長期的慢性發炎會造成癌症、糖尿病、心血管或阿茲海默症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
詳全文...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4 月 26 日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同時有抽菸、缺乏運動、飲食失衡、喝酒過多,這四項不良習性的人,其壽命比起有單獨一項不良習性者,會縮短 12 年左右。
詳全文...
紓緩照護團隊包括: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和神職人員。他們合作幫助病人去應付痛苦和症狀,也幫助病人和家屬處理情緒上和心靈上的需求。傳統上,紓緩照護是在最後一段日子才提供給癌末病人;本研究則探討:對已經轉移的肺癌病人,如果能夠一開始就接受紓緩照護,是否會有更多好處?
詳全文...
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8 月 9 日網路版 Pediatrics (小兒科) 期刊的文章說,越來越多美國女童在 7 歲或 8 歲的時候,乳房就開始發育。這是最近常被報導的現象,原因尚不是很清楚;但是,肥胖和塑膠化學品汙染被懷疑是禍源。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