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colon) 約 1.2 公尺長,屬於消化系統的下游,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大腸的範圍泛指迴腸 (ileum) 與盲腸 (cecum) 交界處的迴盲瓣 (ileocecal valve) 開始而延伸至肛門,直腸 (rectum) 位於大腸的尾端。大腸依照其部位,依序為升結腸 (ascending colon,由下至上)、橫結腸 (transverse colon,由右至左)、降結腸 (descending colon,由上至下)、乙狀結腸 (sigmoid)、直腸 (肛門上方)。根據 2007 年台灣衛生署的死亡統計顯示,當年因結腸及直腸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佔第 3 位,男女得到的機率相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年齡從 40 歲開始攀升,最高峰在 60-65 歲之間。大腸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癌症,但以直腸癌的機會最高,約為 43%,其中有 95% 的比例是腺癌。腸癌細胞可以藉由血液循環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肝、肺等部位,亦可藉由淋巴循環而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或淋巴腺。
大腸直腸的功能
大腸的基本功能為:吸收水分、大便貯藏及排便。食物在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便移向大腸,大腸會把其中的水份及電解質進行再吸收,並將留下的廢物形成糞便。糞便經由腸的蠕動移動至直腸存積,而環繞於直腸末端的括約肌可以控制糞便由肛門排出。
多數情況下,大腸癌始於小的、非癌性 (良性) 團塊細胞,稱為腺瘤瘜肉,隨著時間演進,這些瘜肉受到刺激則演變為大腸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的危險因子如下:
- 老人:大腸癌一般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患者,亦有少數年輕人的病例,且年輕人得到大腸癌預後都較差
- 曾有大腸直腸癌或腺瘤性瘜肉者
- 長期發炎的腸道環境:如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 家族遺傳:家族中有人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者,又稱Lynch syndrome
- 家中有大腸癌和瘜肉者: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若有一個以上罹患大腸癌或瘜肉,其發病機率會提高。不一定是因為基因遺傳,也可能是暴露在相同的致癌環境及生活習慣
- 低纖維、高脂肪飲食者:大腸直腸癌與低纖維及高脂肪和高熱量飲食有關聯。研究指出,常常食用紅肉及加工肉品者,其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
-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亦有便秘、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產生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胰島素抵抗者之大腸直腸癌比例較高
- 肥胖
- 抽菸
- 過度飲酒
- 放射線治療患者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大腸直腸癌很難藉由症狀發生來早期發現,但有以下症狀出現,則須盡速找醫生檢驗: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包括腹瀉、便秘或排便習慣突然變化超過幾個星期
- 直腸出血或有便血症狀
- 持續的腹部不適,如痙攣、脹氣或疼痛
- 有排便不盡的感覺
- 虛弱或疲勞
- 不明原因的噁心或嘔吐
- 不明原因的體重驟減
大腸直腸癌篩檢、分期及轉移路徑
篩檢是否罹患大腸直腸癌,醫生會檢查糞便潛血反應、測定血中 CEA 指數、瘜肉或腫瘤的顆數、尺吋、是否擴散、範圍及發展階段,以確定接下來要用哪些治療及告知存活率。測試方法如下:
- 糞便潛血反應 (f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 驗血:測定血中 CEA 指數
- 利用大腸鏡 (colonoscopy) 及乙狀結腸鏡鏡檢 (sigmoidoscopy):也可順便除去有問題的瘜肉
- 腹部及胸部 CT 斷層掃描:看是否擴散
如果能早期發現,其五年的存活率是超過 90% 的。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民眾 在 50 歲之後,最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一次、每 5 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5-10 年作一次鋇劑 X 光 (barium enema) 檢查及每 10 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而有家族病史者,最好從 40 歲開始定期檢查。
大腸直腸癌分期
根據 2003 年 AJCC 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將結直腸癌分為 0 期至 4 期。分期是以腫瘤大小、淋巴結有無受侵犯、及有無遠處轉移等來判定:
- 0期 (stage 0):又稱原位癌,指病變局限在上皮細胞層或只侵犯到腸道黏膜的表面。
- 1期 (stage I):惡性腫瘤侵犯到腸壁內。
- 2期 (stage II):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腸壁外層表面。
- 3期 (stage III):不論病變侵犯的程度,只要有 1 至 3 個局部淋巴結轉移即屬於 ⅢA 期;而有四個以上局部淋巴結轉移的則屬於 ⅢB 期。
- 復發 (recurrent):在治療癌症後又在結腸、直腸或身體其他部位發現腫瘤細胞
大腸直腸癌可依下列途徑轉移:
- 直接侵犯鄰近器官、組織:如胃、十二指腸、小腸、腹壁、子宮、膀胱、攝護腺、骨盆腔壁
- 經淋巴組織:先到局部淋巴腺、區域淋巴結,而後到頂淋巴結,大致上沿著血管走向。在直腸尤其是中低位直腸癌要特別考慮骨盆腔側壁之淋巴腺 (Lateral nodes, obturator nodes, iliacnodes)
- 通過血流:通常經由門脈最先散佈到肝臟,再到身體其他器官。但在直腸因其部分血液直接經體循環回流,故少數中低位直腸癌會出現先轉移至肺之而肝臟仍正常現象;
- 經腹腔在腹膜散佈 (peritoneal seeding)
- 沿腸壁內延伸 (Intramural or Intramucosal)
大腸直腸癌治療
主要的治療法是以手術去除部分或全部結腸,另外,會以化療及放療處理已擴散至附近淋巴節的癌細胞。各期的治療方法大致如下:
- 0 期和 1 期:手術切除
- 2 期和 3 期:手術切除+術後化學治療
- 4 期:主要以化學治療,輔以手術或放射治療,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或預防併發症。
手術後定期追蹤
- 手術後三個月內作一次大腸鏡鏡檢
- 手術後一年及之後每三年定期做一次大腸鏡檢
- 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測試,若為陽性反應則須接著做大腸鏡檢
- 在癌症術後可以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的血中濃度來做為篩檢的工具,此蛋白質的濃度與大腸癌有高度相關。可以手術前測量 CEA 的值,然後術後每 2-3 個月定期追蹤至最低風險為止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
除定期篩檢外,可以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降低罹患風險:
- 戒菸
- 每天服用安全劑量的葉酸 (如每天 1 毫克),或多食用深綠色蔬菜
- 食用多種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盡量食用有機、無農藥殘留、無重金屬污染的天然食品
- 少吃紅肉、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及控制總油脂攝取量
- 多運動,一週至少進行3-5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低強度運動
- 維持健康的體重
- 適量飲酒
Ref:
Colon Cancer Overview
Colorectal cancer
Colon cancer stages
大腸直腸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