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登在 2010 年 3 月 11 日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的文章說,侵入性的心導管診斷被太廣泛地用在,只有穩定性的胸痛但是沒有心臟病前科的病人身上。
這個研究報告來自於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主持人是 Pamela S. Douglas 醫師。研究者從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資料庫中,蒐集了從 2004 年 1 月到 2008 年 4 月之間就診的兩百萬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的病人資料。
病人平均年齡 61 歲,53% 男性,26% 有糖尿病,70% 有高血壓。這些病人都在當時接受了侵入性的心導管診斷。但是其中的 398,978 位病人 (約佔總病人的 1/5) 只有穩定性的胸痛而已,並沒有已知的心臟病病史。研究者進一步分析這 398,978 位病人的侵入性心導管診斷之檢查結果時發現,只有 38% 的這類病人,被發現有心血管阻塞。
Douglas 醫師說 38% 的發現率太低。也就是說,有將近 2/3 的病人,並沒有心血管阻塞,但也被實施了這一項侵入性診斷法。
但是也有心臟科醫師認為,即使心導管診斷找不到有任何具有臨床意義的心血管阻塞,一個沒有壞消息的報告也能夠讓病患和醫生比較放心。
侵入性的心導管診斷的目的,是要確定病人是否有心血管阻塞、阻塞的嚴重度、進一步裝支架或繞道手術的必要性、及阻塞的準確位置。侵入性的心導管診斷法是從病人的手臂或腿的大血管插入一細管,醫師將管的前端引到冠狀動脈或心臟內部,並且注入顯影劑,可以幫助醫師利用X光來觀察冠狀動脈是否阻塞。必要的時候,管子的前端可以放入彈簧將阻塞部分撐開,就是 ”冠狀動脈支架手術”。
雖然心導管診斷本身已經是相當安全的步驟,但是仍然有意外風險,例如可能引起導管插入位置流血、發炎和疼痛;也可能在導管前進到心臟的過程中損傷到血管;少數病人對顯影劑可能會有過敏反應。而且,手術本身並不便宜。
美國心臟學會的主席 Clyde Yamcy 醫師認為,通常屬於年老、男性、抽菸、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的病人比較容易有心血管阻塞。這些資料可以幫助醫師預測那些病人需要心導管診斷。
Ref:
New Methods Needed to ID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Candidates
What Are the Risk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Heart-Stopping News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Too Many Performed?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3 月份的J 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期刊的一篇文章說,抽菸者如果能戒菸,在一年內就可以觀察到血管的健康改善,降低心血管的疾病。
這個臨床研究是由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所做,研究的主持人是 James Stein 醫師。研究者招募了 1504 位有興趣戒菸的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 45 歲,平均每天抽 21 根菸。研究者將受試者分成六組,有五組接受不同的西藥幫助,包括經皮貼劑、舌下糖錠或口服,第六組只接受安慰劑。
結果是六組的戒菸成功率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總平均戒菸成功率是 36%。
在實驗開始時,研究者利用超音波造影,來觀察受試者手臂肱動脈的內皮層,以測量內皮層隨著血流而鬆緊的彈性。然後受試者在一年後再度接受相同的測量,以供前後比對。
結果發現,戒菸成功的人,其血管的鬆緊變化能力,從實驗開始時的 6.2% 進步到 7.2%,而健康人應該是在 10% 左右。也就說,戒菸之後一年內,受試者的動脈彈性有所改善,雖然還沒有回覆到完全健康的狀態。重要的是,即使結果是平均只有 1% 的改善,也可以換算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達 14%。
抽菸是已知的動脈斑塊形成的兇手之一,抽菸會減短壽命,而提早死亡的原因有 1/3 是因為心血管疾病。
這個臨床試驗也觀察到,戒菸成功者的好的膽固醇 (HDL cholesterol) 有稍微增加。HDL 的增加對於血管的健康也有幫助。
戒菸顯然是一件不容易成功的事,即使是在專業的幫助下,在這個實驗只有 36% 的人成功。而且戒菸者抱怨體重增加,平均腰圍增加了一吋,或許由於體重增加的緣故,戒菸成功之後的 2~3 年內糖尿病的機會上升,但是如果觀察期長達十年,則戒菸並沒有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
研究者說戒菸一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動脈變健康了。他們計畫繼續這項實驗觀察,來研究再過兩年或更長的時間,是否這些人的動脈會繼續進一步變得更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的 Neal Benowitz 教授是戒菸的長期研究者,不過他並沒有參與這項臨床研究。他說,看起來戒菸對動脈的好處是可以測量的,而且是持久的。他認為很可能一旦戒菸,動脈的健康化在幾天內就開始了,並不必等到一年之久。
Ref:
Smokers who quit see improved artery health within year, UW study shows
Arteries improve after smokers quit, study finds
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有經常性或偶發性的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最重要的因子,50% 的中風源自於高血壓。目前醫事單位及大部分的醫生認為,只有經常性的高血壓需要治療,而忽略了平均血壓不是很高,但是收縮壓的變化超過 40 毫米汞柱的病人群,而沒有加以診治。
有四篇在 2010 年 3 月 13 日發表於 The Lancet 和 The Lancet Neurology 這兩本期刊的臨床報告說,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比收縮壓穩定的病人,其中風的機率增加達六倍。研究的主持人是英國 John Radciffe Hospital 醫院的 Peter Rothwell 教授。
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團隊於 1985~1997 年間,長期追蹤了 2006 位曾經有短暫性腦缺氧 (小中風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的病人。研究團隊在每四個月一次的回診時,蒐集這些病人的血壓數據,並且對照他們在這段期間內中風的發生率。結果發現,血壓最高的一群病人比一般人中風的機率高 15 倍。然而他們也發現,血壓平均不很高但是收縮壓變化很大,變幅超過 40 毫米汞柱 (例如從 120 毫米變化到 160 毫米以上) 的病人,比變化不大的病人,中風的機率增加六倍。
血壓不穩定性會隨著年紀增加,女性比男性嚴重,動脈硬化的病人也比較嚴重,跟種族也有關係。
在第二篇文章,Rothwell 教授的團隊說,他們研究了 8000 個曾經有心臟病發作之病例,也發現了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收縮壓穩定者的 6 倍。Rothwell 教授說,可惜大部分的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並沒有就醫,或者醫師也不予理會,而目前美國的醫療政策也忽視這類的病人。
Rothwell 教授說,如果收縮壓常常超過 150 毫米就應該加以控制,即使病人在其他時候血壓是正常的。他又說,由病患在家自己長期觀察自己血壓的變化,比偶而看一次醫師才量血壓,能更準確的判斷自己的血壓是否不穩定。
在第三和第四篇文章,研究團隊綜合了以前已發表的 389 篇高血壓藥品的臨床報告,加以分析。結果發現,雖然這些藥都可以拿來降血壓,但是有的藥可以減少血壓的不穩定性 (例如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和 thiazide 類的利尿劑),相反的,有些藥反而增加了血壓的不穩定性 (例如 Beta 阻斷劑)。Rothwell 教授說,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降血壓藥比其他降血壓藥更有助於預防中風。
Ref:
Occas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Risky, Too?
Variable Blood Pressure a New Stroke Risk Factor?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1 月 20 日美國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期刊的研究論文說,以心臟病患做臨床的結果發現,血液裡 Omega-3 脂肪酸較高的人,其細胞比較年輕。
這一個臨床報告是延續一個名為 Heart and Soul Study 的臨床實驗,將從前所收集的資料做了進一步分析。Heart and Soul Study 的臨床實驗在 2000 年 9 月到 2002 年 12 月之間,蒐集了 608 位心臟病急症而後穩定的病患。
研究者在臨床實驗開始的時候蒐集病人血液的各種生化數據,其中包括 Omega-3 脂肪酸 (EPA+DHA) 的濃度,也包括白血球的染色體端粒 (telomere) 長度,然後觀察至少五年後這些參與者的健康演變,和端粒的長度的進一步變化。其中有半數的人觀察期超過 6.0 年 (5.0~8.1年)。
端粒是細胞的染色體的尾端一段特定的 DNA。它有如線頭,是細胞複製整條染色體所必須的起始。端粒的長度會隨著每次染色體的複製而變短,所以當端粒變得太短,該染色體就無法被複製,導致細胞無法分裂,且進一步導致器官組織無法修復,最後導致人體老化。
這個實驗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Ramin Farzaneh-Far 教授所帶領。他說,實驗結果發現,如果把這些心臟病患,根據他們血中 Omega-3 脂肪酸的濃度分成四個等份的人群,則 Omega-3 濃度最高的人群端粒變短的速度和 Omega-3 濃度最低的人群相比是 5 比 13。Omega-3 濃度高的人群,其端粒變短的速度顯著地較慢。
從前有不少的臨床報告說,心臟病患如果多吃富含 Omega-3 的魚或服用魚油營養補充品,可以活得比較久。而 Farzaneh-Far 醫師從前也發現端粒的長度,往往可以預估心臟病患的預後,所以本篇研究論文似乎是把 Omega-3 的濃度、端粒的長度和心臟病患的死亡或預後建立了三者之間的關連性。
這一個臨床報告引起了科學界的注目,因為端粒的長度代表細胞的年輕度。Omega-3 真的有延緩細胞老化的因果效嗎? 但是由於本實驗是在心臟病患的族群所做的,無法因此推論,在非心臟病患的身上,高 Omega-3 的濃度是否和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長度有關連性。目前也不知道,這項關連性只發生在白血球的染色體的端粒還是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全身現象。
有關連性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並不能說血中高 Omega-3 的濃度是白血球染色體的端粒長度較長的原因。
到底 Omega-3 對心臟病患的預後幫助,其機制是否透過端粒的長度也並不清楚,例如有可能,血中 Omega-3 濃度較高代表病人本身比較懂得自我照顧,生活習性好所以比較健康,因此導致端粒較長。
事實上,Farzaneh-Far 在較早時曾經就發現病人血中 Omega-3 較高者,他們的血液的發炎因子 (如CRP、IL-6等) 的濃度較低。所以 Omega-3 可以藉由減少身體的發炎指數,對防止心血管疾病的惡化就會有幫助。
另外也有臨床證明 Omega-3 可以提高好的血脂、降低壞的血脂、增加細胞膜的柔軟度。這些都可能是改善心臟病患預後的原因,而不一定是要透過端粒的長度來幫助心臟病患。
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給那些有心臟病者的建議是,每天至少攝取 1 公克的 Omega-3 脂肪酸。來源可以是魚肉,包括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等,也可以考慮使用魚油營養補充品。
即使是沒有心臟病,AHA 仍建議食用各種富含油脂的魚類,且使用健康的油類,如亞麻仁油、菜籽油、與大豆油。
Ref:
Fish Oils May Slow Genetic Aging in Heart Patients
Omega-3s May Slow Aging in Heart Patients
Association of marine omega-3 fatty acid levels with telomeric ag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elomere length trajector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perso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