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有經常性或偶發性的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最重要的因子,50% 的中風源自於高血壓。目前醫事單位及大部分的醫生認為,只有經常性的高血壓需要治療,而忽略了平均血壓不是很高,但是收縮壓的變化超過 40 毫米汞柱的病人群,而沒有加以診治。
有四篇在 2010 年 3 月 13 日發表於 The Lancet 和 The Lancet Neurology 這兩本期刊的臨床報告說,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比收縮壓穩定的病人,其中風的機率增加達六倍。研究的主持人是英國 John Radciffe Hospital 醫院的 Peter Rothwell 教授。
在第一篇文章中,研究團隊於 1985~1997 年間,長期追蹤了 2006 位曾經有短暫性腦缺氧 (小中風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的病人。研究團隊在每四個月一次的回診時,蒐集這些病人的血壓數據,並且對照他們在這段期間內中風的發生率。結果發現,血壓最高的一群病人比一般人中風的機率高 15 倍。然而他們也發現,血壓平均不很高但是收縮壓變化很大,變幅超過 40 毫米汞柱 (例如從 120 毫米變化到 160 毫米以上) 的病人,比變化不大的病人,中風的機率增加六倍。
血壓不穩定性會隨著年紀增加,女性比男性嚴重,動脈硬化的病人也比較嚴重,跟種族也有關係。
在第二篇文章,Rothwell 教授的團隊說,他們研究了 8000 個曾經有心臟病發作之病例,也發現了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的中風機率,是收縮壓穩定者的 6 倍。Rothwell 教授說,可惜大部分的收縮壓不穩定的病人並沒有就醫,或者醫師也不予理會,而目前美國的醫療政策也忽視這類的病人。
Rothwell 教授說,如果收縮壓常常超過 150 毫米就應該加以控制,即使病人在其他時候血壓是正常的。他又說,由病患在家自己長期觀察自己血壓的變化,比偶而看一次醫師才量血壓,能更準確的判斷自己的血壓是否不穩定。
在第三和第四篇文章,研究團隊綜合了以前已發表的 389 篇高血壓藥品的臨床報告,加以分析。結果發現,雖然這些藥都可以拿來降血壓,但是有的藥可以減少血壓的不穩定性 (例如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和 thiazide 類的利尿劑),相反的,有些藥反而增加了血壓的不穩定性 (例如 Beta 阻斷劑)。Rothwell 教授說,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降血壓藥比其他降血壓藥更有助於預防中風。
Ref:
Occas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Risky, Too?
Variable Blood Pressure a New Stroke Risk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