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有一個研究,發表於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分析了 345,143 個人的病歷紀錄,和他們居住地的郵遞區號之間的關連性。結果發現,居住在公園或森林二英哩 (3..2 公里) 內的人,在 24 種主要疾病裡,有 15 種較能被避免。
這個綠地對身體有益的關連性,當綠地就在居住地的一公里內時特別明顯,又尤其明顯的是如果這個對象是小孩、低收入者、或是位於市郊區而不是市中心。
從疾病來說,精神疾病受綠地的影響最大。例如,綠地可以減少 30% 焦慮症的機會,也可以減少 20% 憂鬱症。而焦慮跟憂鬱兩個症狀長期都會造成進一步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在生理的疾病上來看,綠地影響最大的是呼吸器官。這個研究顯示,氣喘病和上呼吸道的感染都會因為靠近綠地而減少。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背痛也和因居住地靠近綠地而減少。
事實上在 2008 年就有文獻發表,雖然富人一般來說比窮人長壽,但是如果他們都住在綠地附近,兩者之間的差距會變小。例如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在離綠地很遠的地方,窮人是富人的 2.19 倍,但是如果他們都住在綠地附近,窮人只有富人的 1.54 倍。
為什麼綠地會造成健康效果?或許是綠地提供居民運動的場所,這對小孩來說尤其得利。或許公園也是居民社交的好場所,而社交可帶來精神健康。至少綠地可以帶來放鬆的感覺。研究者認為,市中心區的公園常常治安不良,所以不太被使用,因此住在公園旁邊並不能有效帶來身心上的好處。
或許這篇文章的作者,忘了還有其他理由來解釋綠地好處,例如公園旁邊比較沒有速食店,又例如綠地附近車輛比較少,所以空氣比較乾淨。
Ref:
Living Near Green Good for Health
Parks, Green Spaces Protect Your Health
"Green" Environment Narrows Health Disparity
打小孩,尤其是揍屁股,是很多家長管教小孩的最後手段。這一招往往有效,但是所有的改變並非都是好的,有很多的文獻包括最近一篇來自於美國 University of New Hantshire大 學的研究報告提出這項警告。這個研究網羅了 806 個 2~4 歲的小孩,和 704 個 5~9 歲的小孩。這些小孩在實驗的開始和四年之後各作一次智商測試,結果發現在那四年內有被揍的小孩,在四年之後他們的智商成績 (IQ) 比沒有被揍的小孩低。2~4 歲的低了 5 分,而 5~9 歲的低了 2.8 分,這個實驗的統計已經矯正了受測者的家庭經濟能力、父母親的教育水準和學習環境等。另外還發現越是常常被揍的小孩,智商的降低越明顯,即使只是偶而被揍,似乎也會產生影響。
研究的主持人 Straus 博士說,很多人沒有了解到小孩挨揍是一個創傷的經驗,創傷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會影響到腦部,也就是說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synptons, PTST)。PTST 會導致 IQ 的下降,尤其如果當小孩子挨揍的時候已經是青少年的年紀。類似的結果也曾經在調查 177,000 個全世界大學生的 IQ 時發現。
另一個專家,德州大學的 Elizabeh Gershoff 說,當父母親體罰小孩時,確實會讓小孩非常小心父母親要告訴他們什麼,但是對於小孩獨立思考能力毫無幫助。
或許有些父母已經氣瘋了,一時難以在乎一個巴掌換幾分 IQ,可是揍小孩可能讓小孩變得更卑鄙更兇狠更有暴力傾向,甚至於還有一個報告說會造成成年後的性功能失常。
還有一個研究報告說,當小孩1歲時挨揍,2~3 歲時 IQ 已經受到影響。
以上這些調查還是父母親很勇敢的承認他們打了小孩,如果打小孩的現象比父母親願意承認的現象還頻繁,難怪我們的社會似乎有這麼多不可理喻的人。
但是有趣的是,如果只是罵、只是吼,似乎對小孩的創傷就沒這麼嚴重。這倒是好消息,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美國的父母親已經漸漸地採用這一個似乎比較文明的辦法。有 88% 的父母承認在去年一年內他們曾經對小孩大吼大叫,而有 2/3 的父母親說,在他們管教小孩的歷史裡,他們最大的罪惡感就是曾對小孩大吼大叫。
那麼當小孩惹得你怒氣沖天時怎麼辦?至少有一件事情父母親可以做,就是先學習照顧自己,包括如何放鬆自己。例如多做點運動,吃得對、睡得夠,或者偶而作一些瑜珈或打坐。事實上如果小孩也參加父母的放鬆活動,尤其是避免甜食與多運動,對小孩與大人之間的互動會有幫助。
Ref:
Spanking Lowers IQ
Children Who Get Spanked Have Lower IQs
大人會抱怨:他們的小孩總是滿腦子關於萬聖節所剩下的糖果被父母親藏在哪裡?事實上小孩子並不是小大人,因為他們的腦功能和大人不同。而他們為什麼沒有能力去漠視那些糖果,和他們為什麼能有傑出的能力去學習和發現,具有相同的原因。
美國賓州大學的神經和心理學教授 Sharon Thompsin-schill 花了 15 年的時間專門研究腦額葉受傷的成年人,他發現這些人的學習和行為方式都比較像小孩而不像成年人。他們有小孩子的衝動、不守規矩、也無法專注在一件工作上。
事實上在過去 10 年的研究已經證明小孩的腦構造和大人不盡相同,他們的前額葉的發展要到 20 歲左右或更晚才會發育完整。而前額葉就是在管理較高階的心智決策,讓大人可以專注在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
Thompsin-schill 說前述延遲發育的現象有生物演化上的優勢,而且除了人類以外,其他靈長類都不具有這個特點。她的論點發佈在最近的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
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時,往往行為上就沒有節制,讓父母親發狂,但對小孩來說確實是一個好事。小孩子的大腦運作方式,讓他們更有能力去發現和創造,雖然他的壞處是他們不像大人有分辨事情輕重緩急和節制的能力。
所以 Thompsin-schill 在對待這些額葉受傷的病人,就好像對待他自己未成年的小孩一樣,不會把他們未成熟的行為當作是對抗或不順從。
Thompsin-schill 還建議父母親對小孩的學習能力有以下的認知:
- 小孩子的行為主要是受環境影響而不是受腦袋裏面的 "良知" 所控制。所以如果你有萬聖節的糖果,要嘛!就把它丟了!要嘛!就要藏得很好,千萬不要引誘小孩!
- 小孩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大人不同,拉丁美洲的小孩自己踢球,自己學習,反而比大人敎出來的美國小孩能踢得出色。
- 如果小孩年紀還小,不要強迫他們長時間在一件工作上努力,要把工作分段、縮短,或和其他工作輪替,或讓他們自己去玩。
- 父母親要欣賞小孩子能而大人不能的地方,他們可以很輕鬆的學會第二語言、編織自己的小故事、或創造幻想中的朋友,大人能嗎?
Ref:
Your kids cant say noto candy blame it on their brains news
美國和英國的研究者在印度洋的 Mauritius 島上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 1969 年和 1970 年出生的 1800 個小孩,當他們三歲時讓他們聽好聽的聲音和短暫、高音量很不舒服的聲音,然後利用偵測小孩子的生理反應 (例如出汗) 來判定這些幼兒是否感到恐懼。20 年之後研究者調查這些幼兒成長過程的犯罪資料,發現有 137 人被判重罪 (131 男,6 女) 。令人驚訝的是所有 137 個人在 3 歲時,比起 300 個沒有犯罪紀錄的受測者,都有低於正常的恐懼敏感度。這篇研究結果將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期刊。
研究者推論說,具犯罪傾向的人,可能在小時候其大腦結構就跟一般人不同,而犯罪傾向和種族、性別或社會條件的關連反而比較小。
但是並不是幼兒時期恐懼感較低的人都會變成罪犯。例如,小孩子在 3~5 歲期間有健康的飲食、足夠的運動和正常的心智活動,在 6 年之後他們的腦部功能會比較好,而且犯罪率也下降了 35%。
還有如果孕婦不抽菸、不喝酒、不使用毒品,也會影響到幼兒出生後 15 年內的青少年犯罪紀錄。
這個研究的分析已經消除了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例如父母親的教育水平、是否單親、經濟能力、家庭人口數等影響,以確定生物原因是造成犯罪與否最重要的理由。
這個研究也提到一些從前的文獻,證明兒童11歲時的行為問題可以直接跟腦部 Amygdala (杏仁核體) 區的不正常發育有關。Amygdala 是腦的情緒中心,這區域的腦功能是對行為後果的恐懼感有關。恐懼記憶的獲得過程和恐懼記憶的表現,需要大腦杏仁核體的參與。
Ref:
Fearless kids more likely to be adult criminals: study
Potential for criminal behavior evident at age 3
Amygdala
根據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所得到的結論,降血脂藥 Statin 類,是最常用的降血脂西藥,對於預防成年人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成效。但在分析眾多臨床實驗結果之後顯示 Statin 類並無法預防阿茲海默症或老年痴呆症。
不久前有兩篇臨床報告,說 Statin 藥對於降低阿茲海默症有高達 70% 的效果。但是臨床統計專家發現,這兩篇文章並沒有經過嚴格的隨機取樣。反而是,在分析更早先兩項大型的(總共有 26340 位病人參與)、隨機取樣的、且有安慰劑對比的臨床實驗後,證明了 40 毫克的 simvastatin 或 pravastatin 都沒有比安慰劑表現的好,所以結論是 Statin 類的藥不能夠延緩腦力的退化。
Ref:
Statin drugs do not prevent demen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