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首頁醫學疾病類科醫學疾病類科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保健專欄保健專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疾病自我管理疾病自我管理關於本站關於本站網站導覽網站導覽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Jul. 2010 腦、神經系統、精神科:
網路分享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7 月 12 日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期刊說,智力退化或癡呆症,可能和缺乏維他命 D 有關。第二篇文章發表在 2010 年 7 月份的 Archives of Neurology 期刊說,缺乏維他命 D 和帕金森症的發生有關。

第一篇文章是由英國 Exeter 大學的 David J. Llewellyn 博士所主持,研究者在1998~2006 年之間,收集了 858 位 65 歲以上老人的心智方面的資料,並且測量他們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之後每三年,再度測量參與者的心智能力。

結果發現維他命 D 濃度最低的人群 (小於 25 nmole) 比維他命 D 濃度正常的人心智退化的比例增加了 60%。

紐西蘭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大學的 Andrew Grey 醫師在同一期的雜誌寫了一篇針對該研究的評論。他說,維他命 D 的缺乏和很多疾病有關,而這一個研究結果讓我們更確認,應該要有個嚴謹、隨機、雙盲的臨床來確認維他命 D 和這些疾病發生的關連性;他又說,目前的證據,尚不足以讓他願意廣泛推薦民眾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品。

但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 Michael Holick 醫師 (他也是該大學的維他命 D、皮膚、和骨骼研究室的主任) 則說,他多年來不斷的在警告美國人關於維他命 D 不足的危險;他認為每個成年人,每天至少應該吸收 2000 國際單位 (IU) 的維他命 D。

目前美國的 Institute of Medicine 機構所推薦每日維他命 D 攝取量是 14~50 歲200 IU,50~71 歲 400 IU,71歲以上 600 IU。但是新的推薦即將公布,將會比這個數值高很多。

第二篇文章的研究主持人是芬蘭國家健康福利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 的 Paul Kmekt 博士。研究者在 1978~1980 年間,招收了 3173 位 50~79 歲的芬蘭男女,取得了他們的健康背景和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資料。這些人當時都沒有帕金森疾病的現象。

29 年之後,研究者發現有 50 位受試者被診斷出有帕金森疾病,當研究者把受試者依照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加以分組,發現血中濃度最低的 25% 人群,和血中濃度最高的 25% 人群相比,其帕金森疾病的機率是後者的 3 倍。

由於芬蘭是一個陽光相對不足的國家,整體的受試者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平均值,只有適當的濃度的一半。Kmekt 博士說,維他命 D 可以從曬太陽很容易就得到,食物中只有油脂較多的魚類和某些奶製品含量較多。

美國 Emory University 大學的 Marian Leslie Evatt 醫師說,維他命 D 不足和帕金森疾病有關的證據越來越多,動物實驗也有這樣的結果;所以民眾應該確定自己有吸收足夠的維他命 D。Evatt  醫師在 2008 年 8 月也曾經寫了一篇研究論文,也是發表在Archives of Neurology;該論文說,許多帕金森病人有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偏低的現象。


Ref:
Vitamins D and E May Affect Dementia Risk
Vitamin D and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persons
Vitamin D May Lower Parkinson's Risk
Serum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2010/7/21 下午 02:52:52|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腦中風,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腦中風是指腦部血管突然發生堵塞 (缺血性中風ischemia stroke) 或出血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 而產生了種種的神經症狀,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流口水、暈眩、嘔吐、步伐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時醫治,將可能導致意識昏迷,甚至死亡。中風在美國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平均每三分鐘就有一人死於中風。在台灣,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 94 年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之死亡人數,排行台灣十大死因第二位,因腦中風而造成的殘障者更是死亡者的數倍。由於近年來醫療的進步,腦中風的死亡率有緩慢下降,但腦中風的發生率並沒有隨之下降,而且發生小中風的機率更是有上升的趨勢;腦中風殘障者愈來愈多,而大多數中風病人需要他人長期照護,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所以腦中風應是國人在衛生保健上須注意的重要課題。

腦中風的成因

引發中風的原因包括動脈硬化、血栓 (血凝塊)、動脈瘤、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
  • 動脈硬化:主要是頭或頸動脈的血管內壁斑塊日積月累,使血管變得越來細窄。如果任其惡化,最後就會有動脈完全堵塞,而出現中風。
  • 血栓:腦部以外形成的血栓隨血流運行到腦血管,阻塞已經硬化變小的腦動脈而引發中風。
  • 動脈瘤:高壓力使動脈破裂而造成出血。雖然動脈瘤可能來自遺傳,但只要保持血壓正常,就能防止動脈衰弱產生動脈瘤。
  • 高血壓:血壓≧140/90 mmHg或有病史正在服藥者較易發生。高血壓可以說是腦中風的頭號禍源,過高的血壓容易使血管內膜,因受到不正常壓力而受損,導致膽固醇更容易堆積,加速了血管的硬化。另外,血壓太高時,也可能會直接擠破血管,造成腦出血。據研究,高血壓病患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正常者高出六倍。
  • 糖尿病:糖尿病者為空腹血糖≧126 mg/dl或有病史正在服藥者。糖尿病會加速血管壁的增厚及硬化,進而引發腦中風。其所引起的血管硬化,能遍佈全身各角落。此外,糖尿病患者通常連帶有脂肪異常、肥胖及高血壓等症狀產生。
  • 心臟病:罹患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病人,終身併發腦栓塞導致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是10 %。有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也特別容易發生腦中風的危險。

腦中風的種類
  • 局部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缺血性主要原因是動脈硬化與血栓兩種,偶而是血管痙攣或腦瘤壓迫血管所引起。至於其徵兆,由於局部腦組織在缺乏血流灌後,會很迅速喪失其功能,而產生所謂中樞神經症候,如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 困難、語言障礙、智能障礙、甚至失明、意識不清、昏迷等。因此,突然出現上述症狀時,尤其發生在具有腦中風危險因素的病患身上,就要先考慮到罹患腦中風的可能性。此時便應立刻就醫,尤其是神經科醫師求診,以確定是否為腦中風之發作。有時這些症候可能很快消失,但仍要盡快找醫師確定診斷與施行治療不可忽視; 否則可能會再發或惡化,而從暫時性小中風變成不可逆且大破壞的腦中風。
  • 出血性中風:較為少見,導因為動脈破裂導致腦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

腦中風急性期治療

一有中風的症狀,應盡速趕往醫院,經醫師的診查確定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後,通常先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以確定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再決定治療方針。就缺血性中風而言,真正能「打通血管」的藥物是血栓溶解劑,然而礙於其容易有腦出血的併發症,在治療時效上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即所謂「黃金時段」。於中風後三小時內可以採取靜脈注射,或六小時內配合腦血管攝影在動脈內注射直接將血栓溶解。其他傳統「通血路」的藥物,如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作用僅是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無法將已阻塞的血栓溶解掉而打通血路。此外,腦組織保護劑 (如Piracetam) 也是一種相當有希望的治療方法,不過這種藥劑最好也是在中風後六小時內立刻給予,才有明顯的療效。

如何預防中風及中風後之預後

根據統計,20~50% 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即俗稱的「小中風」。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另外,中風後五年內,每 100 位病患中有 30 人會再度中風;而二次中風發生後,後遺症及肢體殘障度往往要比第一次還要嚴重,死亡率更是高達四分之一。腦中風的預防更重於治療,只要有均衡的飲食、健康的生活型態、多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品,就能大幅降低中風的發病率,避免成為中風的受害者,請力行以下的保健方法:
  • 與醫師合作好好控制血壓
  • 戒煙
  • 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
  • 控制體重,超重會增加循環系統的負擔成為代謝症候群,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危險
  • 固定做輕鬆而緩和運動,運動原則以每星期至少 3 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在體能忍受範圍內,勿過度勞累。依衛生署建議中老年人運動後的最大心跳次數為:
  ※ =(220 - 年齡 - 休息時心跳)× (50~60%)+ 休息時心跳
※ 或 =(220 - 年齡)× 70%
  • 減少鹽分、動物脂肪、反式脂肪、和糖分的攝取
  • 紓解壓力,緩和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
  • 使用有益心血管保健的飲食法,如地中海型飲食法、DASH 飲食法、琉球飲食法
  • 食用Omega-3脂肪酸、薑黃、茶多酚、葡萄多酚、及其他來自蔬果類的抗氧化物

其他注意事項


腦中風患者,須確認自己為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若為出血性腦中風患者,需審慎使用抗凝血劑藥物或類似具溶血、抗凝血類之保健品,以防大量出血。


Ref:
Stroke Recovery and Rehab: 10 Important Questions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之一般處理原則
簡介:地中海型飲食金字塔
琉球飲食有利於長壽
簡介:DASH飲食法
簡介:Omega-3脂肪酸
簡介:薑黃素
簡介:茶多酚
簡介:葡萄多酚
簡介:納豆激酶

2010/7/15 上午 10:33:03|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7/8 月份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期刊的文章說,太極拳或氣功,都可以對身體及心理健康帶來明顯的好處。

這個研究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 Linda Larkey 博士所主持。研究者收集、分析了 77  篇已經發表在期刊上的的臨床 (隨機、有對照組) 結果。這些文獻是發表在 1993~2007 年之間,研究太極拳或氣功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各種可能的好處,包括:心血管健康、免疫功能、生活品質、行動能力、自我滿意感、其他心理健康。

這 77 篇文章有:27 篇是專注在心理病症、23 篇在研究跌倒和預防、19 篇在看心血管和肺臟的功能、17 篇在看生活品質,還有一些文章是在看骨密度、肢體活動能力和免疫功能。這 77 個臨床共有 6410 位參與者。整體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 55 歲,但是觀察平衡和跌倒的文章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 80 歲。

Larkey 博士說,由於這一些文章分析的目標及方法各不相同,很難用統計的方法、或用數字來做結論;但是經過這樣的系統地分析後發現,無論是太極拳或氣功,都對骨骼健康、心血管呼吸器官功能、肢體的能力、平衡感、生活品質、預防跌倒、和各種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幫助。

到底為什麼太極拳或氣功會有效?

Larkey 博士說,練習這兩種動作時,動作緩慢、有舞蹈一般的柔性、具有靜心冥想的性質、強調將呼吸和心智配合身體的動作。參與者能保持自我覺知感、隨時矯正自己的姿勢和動作、調節自己的呼吸、保持正念 (mindfulness) ;這會讓參與者處在一個自我調整、自我療癒的狀態中,這種狀態會促使大腦分泌對健康有益的荷爾蒙,促進其他對身體健康有修補作用的。

美國加州大學 (Irvine 分校) 的 Shin Lin 博士說,太極拳有 24 ~108 拳式,有數百年的文獻記載和傳承;氣功是利用身體的動作來帶動身體的氣。但是,兩者都講求氣的流動和身體的平衡,在動作的時候要講求專注和美感。他又說,即使是簡化的太極拳或氣功都仍然會有效;而且簡化後的練習法,不但較容易教學,也比較適合臨床實驗。

Ref:
Tai Chi, Qigong Good for Body, Mind
Tai Chi And Qigong Show Significant Health Benefi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ealth Benefits of Qigong and Tai Chi


2010/7/8 上午 11:22:11|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6 月 15 日電子版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期刊的文章說:含高量 EPA 的 Omega-3 營養補充品,可以有效地改善憂鬱症病人的症狀;尤其是對沒有具有焦慮症狀的病人,效果更顯著。

據估計,在加拿大,男性會有 11%,而女性會有 16% 的人口,在一生中會罹患至少一次憂鬱症。目前全世界憂鬱症的普及率有上升的趨勢;估計在 2020 年時,疾病嚴重性的世界排名,憂鬱症會從目前的第四名上升到第二名。

這一個臨床實驗是由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 Francois Lesperance 教授所主持,由八所加拿大的研究中心和心理治療中心共同執行。

研究團隊收集了 432 位經心理測驗確診為憂鬱症的病人,其中有 43.3%  的病人正在使用抗憂鬱症藥。這些病人至少已就醫四個星期,而症狀尚未獲得改善。研究者將受試者隨機雙盲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吞服 1.2 克 Omega-3 (含 1.05 克 EPA、0.15 克 DHA),安慰劑組每天吞服同重量的的葵花油 (摻少量魚油,具魚腥味) 。服用八星期之後,受試者接受 IDS-SR30 和 MADRS 兩種心理測驗,研究者比對實驗前後的心裡測驗分數,來判定含高量 EPA 的 Omega-3 營養補充品改善憂鬱症的有效性。

結果發現,對整體病人來說,含有高量 EPA 的 Omega-3 雖能改善憂鬱症狀,但是改善的程度只在統計有效的邊緣。但是如果排除兼具有焦慮症的病人,而只統計單純憂鬱症狀的病人(204 位) 則症狀的改善相對於安慰組非常的明顯有效。

Lesperance 教授說,憂鬱症本來就是不容易對付的一個疾病;尤其是很多病人因為怕副作用或怕被人污名化而不願意服藥,所以病人常常會自行尋找非正統醫療法的幫助。過去就曾經有傳染病學和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報告說,缺 Omega-3 的人比較容易有精神症狀,包括憂鬱症;也曾經有一些小型的初步臨床說,吃抗憂鬱症藥無效的病人,服用含高量 EPA 的 Omega-3,可能有助病情。而 Lesperance 教授指出,本實驗是第一次大型而且嚴格的雙盲實驗;它證實了高量 EPA 的效果。

有差不多一半的憂鬱症病人會兼有焦慮症狀,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躁鬱症,較不適合食用 Omega-3;沒有焦慮症的單純憂鬱症病人似乎比較適合高量 EPA 療法。但是本臨床實驗尚無法說明如果使用比 1.05 克更高劑量的 EPA 會有什麼結果,也無法回答長期使用高劑量的 EPA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為什麼高量 EPA 可以有效的改善憂鬱症?目前並不是很清楚。脂肪酸是腦神經的重要營養成分,所以 Omega-3 不足會影響憂鬱症的症狀似乎是合理的;但即使是被認為對身體及心血管疾病有害的膽固醇,卻也不可或缺。有一篇發表在 2010 年 7 月 6 日 Biochemistry 期刊的文章說,研究者在老鼠模型的實驗裡,找到了為什麼血膽固醇過低 (例如,過度的服用降血脂藥) 會引起憂鬱症的機制。他們發現,膽固醇過低會影響到腦神經細胞的血清素 (serotonin) 受體的功能。而憂鬱症和腦中血清素不足有關;有一類的抗憂鬱症藥的機制,就是提升腦中血清素的濃度。


Ref:
Treating Depression With Omega-3: Encouraging Results from Largest Clinical Study
The Efficacy of Omega-3 Supplementa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efficacy of omega-3 supplementa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ew Insights Into Link Between Anti-Cholesterol Statin Drugs and Depression




2010/7/8 上午 11:05:29|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近十年來,由於腦部偵測儀器的進步,和具有長期修持經驗者的參與,使得靜心冥想對腦部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成為一項被人注目的新科學領域。靜心冥想 (meditation) 的各類方法很多,有兩類靜心冥想法,常被最近發表的文獻提及。

這兩類靜心冥想法:一類是在靜心冥想時設有一個讓注意力能專注的對象 (在本文簡稱專注類方法,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另一類沒有強調任何專注的對象,而只是觀察從自身或者外界來的干擾、和干擾的來去 (在本文簡稱為觀察類方法,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

這兩類靜心冥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姿勢、時間、或其他嚴格的規範。雖然一般來說以坐姿和安靜的環境為主,但是有經驗的修持者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時間、地點進行。

專注類方法的修持者在靜心冥想時會:
  • 先選擇一個專注的對象,這個專注的對象可以隨時間、地點或修持者的喜好而改變,常常被應用的是修持者的呼吸。
  • 靜心冥想時,修持者會認知到,自己的專注力會因為從自身或者外界來的干擾而分心。
  • 修持者會立即把專注力,從干擾轉移回到原本專注的對象,繼續靜心冥想。
  • 修持者在脫離干擾前,可以認出那干擾是來自感官、或思緒、或情感等,然後讓這個干擾離開。

一個有經驗的專注類方法修持者,會有較敏銳的能力去知道干擾的來臨,也比較能夠輕鬆的擺脫干擾,回到專注的對象。漸漸地,他能專注而不受干擾的時間會越來越長、越來越不費力。

有經驗的專注類方法修持者,在平時或靜心冥想時,會覺得身體變得輕鬆有活力,需要的睡眠較少,情緒不容易因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反應。

觀察類方法的修持者在靜心冥想時會:
  • 沒有選定一個明顯的專注的對象。
  • 只是清楚地 “觀察 (monitoring)” 從自身或者外界來的干擾。
  • 不刻意去分析這些干擾,而只是讓干擾自行消失。
  • 對於自身的意識、情緒和感官有整體的覺知,而且保持這項覺知不被干擾中斷。

觀察類方法的特性:
  • 大部分的觀察類方法的修持者,在初期都需要先從專注類方法入手,漸漸地他們會減少依賴 “專注的對象”,而將重點放在 “觀察”。
  • 對自身和周圍覺知力的增加,讓修持者有能力去全盤經驗和了解自身的意識和情緒。
  • 修持者不是 “用力地” 抓住他專注的對象,而是 “不用力地” 維持一個 “覺知” 的狀態。

觀察類方法的 “覺知” 狀態也可以用於平時生活。修持者的長遠目標是:
  • 時時保持一個清楚的覺知力,如實反應自己腦部的各項活動,進而可以改變自己意識上或情緒上的習性
  • 刻刻觀察自己,是否因為對過去和將來的自我執著而忘了活在當下
 
佛教的內觀修法 (Vipassana meditation) 或正念修法 (Mindfulness Meditation) 都屬於觀察類方法。最近在美國漸漸被重視的正念修行減壓法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就被用來在臨床上幫助病人減少疼痛、減少壓力、治療憂鬱或焦慮等症狀。

Ref:
Attention regulation and monitoring in meditation
Lutz Antoine's Home page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herapy on mental health of adults with a chronic medical disease: a meta-analysis.
靜心冥想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
簡短的靜心冥想訓練可以減輕疼痛


2010/7/1 下午 01:07:19|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最新文章

推薦專題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法要顧全主要營養分之均衡及是否富含微營養素。我們若能遵照一些證明過的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法、琉球飲食法),則不但營養會均衡充足,並能健康而愉快的過生活。

搜尋關鍵字

相關最新文章

歷史文章

Copyright 2009 © by ComeForHealth - CFH健康知識網 保留所有權利
CFH知識服務電話:(02)2763-6507 傳真:(02)2763-4929
This web site uses GIII Web Plus,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SP.NET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