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首頁醫學疾病類科醫學疾病類科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保健專欄保健專欄營養成分營養成分疾病自我管理疾病自我管理關於本站關於本站網站導覽網站導覽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Aug. 2015 腦、神經系統、精神科:
網路分享  
自古以來人類靠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能暫時提高戰、逃的能力,來應付天災和外敵。但是,現代人的主要壓力源卻變成是每天日常的生活、人際、情緒等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過度或長期的壓力會使人焦慮、免疫力下降,以至於 60% 至 90% 疾病和壓力有關。焦慮症有六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症狀,但是都是和過度、非理性的恐懼及擔憂有關。身處焦慮 (症) 時,幫助自己的方法包括:改變對焦慮的認知、練習去除雜念和放鬆身心、接受焦慮感而不對抗、當下原本正該做的就去做、改變生活習慣、心中感恩和行為利他。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老人則更容易受遭到因為貧、病、獨居、或接近壽終所帶來的惶恐。
 
(以下內容,是取材、縮簡自 Youtube 網站上 2015 年 3 月 4 日 "自己焦慮自己解:不戰不逃、隨便它" 的台語演講錄影)
 
壓力,現代人百病之源
 
人類有 “戰或逃” 基因,以應付環境壓力,主要是利用兩個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 危險時,靠交感神經系統 (Sympathetic) 促進戰鬥功能 (心跳血壓、肝葡萄糖、排汗、腎上腺、瞳孔、橫紋肌、支氣管),而壓制非急需功能 (消化、皮膚血管、排尿)。
  • 危險過後,靠副交感神經系統 (Parasympathetic) 復原成平常。
內分泌系統 (Endocrine system) 
  • 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軸)在緊急時,使糖皮質激素 (Glucocorticoid) 增加;其中最主要是皮質醇 (cortisol)。
 
近代人的壓力源無法靠 “戰或逃” 基因解決;壓力是人類最大的病源之一
 
  • 現代人的主要壓力源不是天災猛獸 (暫時),而是生活、人際、情緒 等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 (長期)。其帶來的出自想像的壓力,早已經超過了事實上存在的壓力。
  • 過度或長期面臨壓力,則過量的糖皮質激素使人緊張、焦慮、免疫力下降。長時間高濃度糖皮質刺激,引起糖皮質失調,其濃度漸漸無法被調控。
  • 不負責的生活 (逃避壓力),造成糖尿病等。過度責任心和欲求完美,造成心理病 (對過去的不滿 >憂鬱,對將來的不確定>焦慮) 、免疫力下降、癌症等。
  • 60% 至 90% 疾病和 “過度或長期的壓力” 有關。
 
焦慮症的六種主要類型
 
焦慮症有以下六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症狀,但是都是關於過度、非理性的恐懼及擔憂: 
 
一、廣泛性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主要症狀
  • 患者有負面芻思 (揮之不去的思想迴圈):通常是關於自己的健康、金錢、家庭、工作、或將來。使自己深信 “危機” 存在。
  • 患者充滿壓力、有持續的輕中度擔憂與恐懼;這些負面情緒讓患者失去生活和應變的能力。
確診 (根據DSM-IV):
  • 在六個月裡,大多數日子裡有過度焦慮與過度憂慮。焦慮跟憂慮會伴隨著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項:A. 坐立難安; B. 容易疲倦; C. 無法集中注意力; D. 暴躁易怒; E. 肌肉緊繃; F. 睡眠障礙(無法入睡、熟睡) 
  • 以上的焦慮、憂慮、和身體症狀已經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和工作。且症狀和情況持續了 6 個月以上,就可以診斷是 GAD。
  • 流行病學:
  • 大概有 680 萬的美國成人受到廣泛性焦慮症的影響,女性是男性的兩倍。童年和中年時發生率最高。
  • 本症有遺傳傾向:患者的一等親,同樣罹患的機率達 25%;同卵雙胞胎一位罹患,另一位也罹患的機率達 50%,超過異卵雙胞胎的 15%。
  • 約 50~90% 的患者,同時患有其他精神疾病 (合併罹患率,較無 GAD 患者高出 11.56 倍);其中以輕鬱症 (14 倍)、恐慌症 (12倍)、重鬱症 (10 倍) 最為顯著。
治療、預後
  • 治療:最有效是合併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正念、放鬆訓練)、及改變環境和習慣 (減少誘發焦慮的事物) 。
  • 用藥:目前做法是合併使用抗焦慮藥 (如 BZD) 和血清素作用藥 (如 SSRI) ,前者見效快,但有成癮危險;後者見效慢,卻較不會成癮。先讓 BZD 發揮效果,等到血清素作用藥也開始生效時,就把 BZD 減量下來。
  • 預後:由於常常合併其他疾病,所以預後差異很大。 有些人變成終身性的慢性廣泛性焦慮症 。有些人演變成其他疾病。約有 1/4 的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最後出現恐慌症。演變成重度憂鬱症的人也不少。
 
二、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主要症狀
  • 在沒有警訊下,突然產生莫名驚恐。在任何時候,甚至是睡覺時,都有可能發作。發作時通常會在10分鐘內達到高潮。
  • 發作時,常會感覺到心悸、胸痛、出汗、虛弱、昏厥、頭暈。可能會感覺發熱或發冷、雙手刺痛或麻木;或有噁心、胸痛、窒息感 (導致過度換氣)。也可能會產生虛幻感,害怕厄運即將來臨,或擔心失去控制。
  • 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症狀感到恐懼,誤認為自己心臟病發作、失去理智、或處於死亡邊緣。在正確診斷之前可能到處求醫多年, 並多次前往急診室就診。
  • 患者重複發作,又無法預知何時下一次發作,所以在兩次發作之間會極度害怕與擔心,想逃避曾經恐慌發作的地點或情境。約有 1/3 的患者,或會待在家裡,只有在配偶或其信任的人陪同之下才敢外出,成為恐曠症 (曠場恐懼症);或會害怕待在幽閉處 (電梯、飛機等) 。
流行病學、治療、預後
  • 美國有 600 萬成年人受恐慌症影響,女性是男性的兩倍。通常在青春期後期或成年期早期開始。次數從天天發作,到幾年以上才發作一次。輕重也因人而異。
  • 常伴隨其他症狀,如憂鬱 (有 50%~65% 會發生重鬱症)、或為了藉酒或藥減除焦慮,造成了酒癮或藥癮。
  • 是焦慮症中最好治療的。藥物加心理治療:30%~40% 療效良好,30%~50% 大致恢復,10%~20% 沒改善。
 
三、特定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s, 是恐懼症 phobia 的一種):

主要症狀
  • 恐懼症是一種對現實中幾乎沒有危險的對象、活動或情況,有著不切實際或極度的恐懼。
  • 常見的特定恐懼症對象包括:動物 (蜘蛛、蟑螂、蛇、狗) 、封閉場所、電扶梯、高處、水、飛行、流血等。
  • 只要碰到或甚至是想到會遇見那些對象或情景,就會感到恐慌。越是逃避,越會更加強恐懼感。如果為了逃避而影響到工作或生活,就應治療。
  • 流行病學:
  • 估計有 1920 萬的美國成人受到恐懼症的影響。女性是男性的兩倍。 病情通常會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出現,並可能會持續到成年。
 
四、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主要症狀
  • 又稱為社交恐懼症 (social phobia),是在社交場合感受到的強大焦慮和極度的害羞。其 ”怯場” 已經影響到工作、學業和其他平常的活動。
  • 許多患者明知其害怕是過於強烈和不合理,但卻無法克服它;患者常在社交活動的數天到數週前即開始憂慮,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感到極不自在,事後也一直擔心別人會如何評價自己。
  • 常伴隨的生理症狀包括冒汗、發抖、噁心、臉紅、難以開口說話。會為這些症狀感到無比羞愧,覺得所有的眼睛都在看你。
 
五、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主要症狀
  • 發生強迫思考:會焦慮的想法不斷在腦中出現。例如:出門關瓦斯或鎖門了?手上有病菌?數字不吉祥?
  • 靠回家檢查、洗手等,來暫時解除焦慮。終於變成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 (不斷的洗手、不斷的照鏡梳髮、囤積棄物、反覆檢查或數東西、不斷改變計畫) 。
  • “與暴力有關或自己會有違反道德的行為” 等雜念,不斷在腦中出現 (幻想:親人發生意外、自己傷害親人、自己做宗教或道德所禁止的行為) ,雖不會出現強迫行為,卻因為這些雜念而焦慮或內咎。可能會盡量逃避那些可能誘發他的幻想或行為的人與物,而演變成強迫性恐懼 (obsessional phobia)。
  • 正常人也會在出門前一再檢查瓦斯爐是否關了。但是, 強迫症患者無法停掉多次重覆。少數成年及大多數兒童患者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這項行為是異常的。
流行病學
  • 常發生於童年期、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約 1/3 的患者在童年時期就表現出症狀。
  • 有些患者症狀出現後隨即自動消失或緩解;有些可能會變得嚴重,以至於無法工作或正常生活。
  • 220 萬的美國成人受到強迫症的影響,同時可能伴有飲食失調、其他焦慮症或憂鬱症問題。
  • 暴露療法很有效,能使患者面對容易引發恐懼或擔憂的狀況時,不再那麼敏感(減敏)。
 
六、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病因、主要症狀
  • 發作原因是在身心重創或遭遇威脅生命的事件 (搶劫、強暴、虐待、車禍、空難、醫療瀕危、戰爭、大火、洪水、地震等) 發生後,產生極度恐懼或無助感。
  • 患者可能是受害者本人、受害者親人、或是事件的目擊者。如果事件是人為的,病情會更嚴重。
  • 創傷經歷會重現在白日夢中 (鞭炮聲重現戰爭) 或晚上噩夢中。病理性地重現:影像、聲音、氣味、感受。
  • 患者不敢接近可喚起事故記憶的環境或害怕紀念日。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會伴有憂鬱症、毒癮、怕分離、想自殺、失眠、惡夢、或其他焦慮症等。
  • 患者變得情感麻木(尤其是對曾經親近的人)、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患者覺得人生無望、痛苦、被排斥、易受驚嚇、易怒、有罪惡感、變得暴力。
流行病學
  • 並非所有創傷,都會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症狀不足月,是急性壓力症候群 (acute stress disorder);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才是 PTSD 。症狀通常在事後三個月內出現,偶爾會在幾年後才出現,導致被忽略。
  • 最先引起注意是退伍軍人。戰後有 PTSD 的比例:越戰 30% 、波斯灣 10% 、阿富汗 25%、伊拉克 25% 。
  • 美國大約有 770 萬的成年人 (也有可能發生在童年) 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
治療、預後
  • 使用認知行為療法 (CBT),包括暴露療法:
    1. 先教導患者處理壓力的技巧,諸如肌肉放鬆法等,然後利用想像、影像、文字、或參觀創傷現場,幫助患者面對並控制這些恐懼的重現。
    2. 要鼓勵患者把痛苦經驗講出來,然後給予支持。患者講得越多,心底的痛苦就清的越乾淨。
  • 6 個月預後:三成痊癒,四成仍有輕微干擾;兩成有中等干擾;一成更惡化。其中,病史短、親友支持系統佳、沒有合併其他精神疾病者,預後較好。
  • 美國 NIMH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透過自助療法和電話輔助治療,來更廣泛的應用認知行為療法。
 
身處焦慮 (症) 時,如何幫助自己?
 
焦慮時,如何幫助自己?以下幾項方法對大多數人會有幫助:
  • 改變認知:正確認識焦慮症,看清自己的緊張、恐慌、畏懼是不合理的,相信自己遲能克服。
  • 去雜念、放鬆:做正念訓練,以減少雜念;隨時覺知自己的身體、思緒、和情緒;做瑜珈或練習大笑,達到放鬆身心。
  • 接受、不對抗:當緊張、恐慌、畏懼來襲時, 接受它、看著它,不要和它對抗 ;它遲早會自己離去。
  • 為所當為:在當下中原本正該做什麼就照步去做,不因為緊張、恐慌、畏懼、強迫觀念而停下腳步。
  • 美、感恩、利他、宗教︰美充實了心;感恩帶來知足;利他 (愛帶來勇敢) 、宗教能讓人忘掉恐懼。
那幾項比較有效,則與當事者的個性有關。喜歡思考者會發現,正念訓練、接受、不對抗等方法很有效;感情豐富者會發現,美、感恩、愛、宗教等方法很有效;而行動派者可能偏好運動、接近大自然、瑜珈、練習大笑等方法。
 
 
戰不贏逃不掉;就不戰不逃、放鬆
  • 恐懼是聰明才智的一部份,樹木石頭不知道恐懼, 動物只會為這一刻害怕, 只有人類會為未來而懼怕。人類了解死亡存,了解那些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命運。但人類也有許多想像的、不應該存在的恐懼 (恐慌)。
  • 每當恐懼出現的時候,記住不要逃,逃會加重恐懼。如果你怕的是黑夜,就走進黑夜,讓自己發抖好了。這時候,接受恐懼存在的事實,但不要去想它,只要觀照你的身體 (或呼吸),去解除你身體的緊張。
  • 放鬆是恐懼的解藥,身體不緊張,恐懼就自動消失。幾分鐘之後,你會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平靜下來,黑夜不再那麼黑漆漆了。
 
何處是最終的家?
 
老人的焦慮
  • 現代的老人的生活環境,和 60 年前相比,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和子孫輩同住的,已經變成少數。
  • 衛生及醫藥的進展,使致死病因由從前的主要是營養不良和傳染病,變成目前的糖尿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性病。
  • 老人的壽命不斷的增長,常會老年面臨貧、病、或獨居。醫院和養老院可能是他們生前最後的家。
  • 失能是老人由快樂轉變為憂鬱或焦慮的最大原因。
  • 讓老老人特別擔心的是阿茲海默症。病情末期,不但是長期照顧養老院是他們最後的家,而且他們的智力和人格會提早離家(身體),不知去向。
 潛意識裡最深層的焦慮: 
  • 人終於會死亡,所以這個現世界不會是最終的家;那麼,如果有,何處是最終的家?
  • 年輕時,忙碌中很難感受到這項“沒有歸屬”感;年老後,這個現世界的日子少了,較容易感受到。
  • 從佛經來看,這項“沒有歸屬”的感覺,是面對“無常、不可知”時的孤獨無依感,是潛意識中最深層的焦慮。
  • 從聖經來看,人類的焦慮始於離開伊甸園那個家;而焦慮只能終結於回到天國,嚐到永恆時。
  • 從世俗眼光來看,人類的焦慮始於離開子宮那個暖窩;而不知道將終結於何時?面對那不可知的,能不能放下掙扎,勇敢地信任未來?
 
Ref:
 
"自己焦慮自己解:不戰不逃、隨便它"  Youtube台語演講

 
2015/8/26 下午 03:42:16| CFH 編輯部| 回應 0 則


最新文章

推薦專題

健康飲食
健康的飲食法要顧全主要營養分之均衡及是否富含微營養素。我們若能遵照一些證明過的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法、琉球飲食法),則不但營養會均衡充足,並能健康而愉快的過生活。

搜尋關鍵字

相關最新文章

歷史文章

Copyright 2009 © by ComeForHealth - CFH健康知識網 保留所有權利
CFH知識服務電話:(02)2763-6507 傳真:(02)2763-4929
This web site uses GIII Web Plus, the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SP.NET develo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