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 2016 年的研究報告說,一般人和低智商人群不喜歡住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高智商的人較不排斥都市;而且一般人和低智商人群愛社交,高智商者卻愛獨處。研究者認為,我們的老祖先,在非洲大稀樹草原上的年代,已經適應於人口稀疏、僅與少數部落內盟友頻繁交往;他們在那環境下最能滿足生存安全和繁殖的需要,最感到幸福。如今,一般人和低智商人群,頭腦趕不上時代變遷,因此仍然不喜歡住在都市、愛小群社交。而高智商者的頭腦較能適應變遷,因此較不排斥都市、愛獨處。但是,仍有其他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高智商為何與眾不同。
一個研究說:比起一般人,高智商的人較不排斥生活在都市中,而且較不愛社交
一篇發表在 2016 年 2 月 4 日網路版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期刊的文章說,高智商者,比一般人不排斥生活在都市環境中;而且,高智商的人如果花更少的時間在社交生活上,可能會感到更快樂,這顛覆了「現代人透過頻繁社交活動獲取快樂感」的說法。
研究者是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的進化心理學家 Satoshi Kanazawa 和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新加坡管理大學) 的 Norman Li。這項研究以英國全國範圍內的 15,000 個成年人為樣本,年齡在 18~28 歲之間,調查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居住地人口密度、智商、和社交頻率等資料,並進行分析。此研究將低智商人群定義為 IQ <81.39,是智商位於最低端的 16% 的人;將高智商人群定義為 IQ=115.57 以上,是智商位於最高端的 16% 的人。
研究者在控制了社會經濟地位這一變數後,統計分析發現:
A. 低智商者和一般人不喜歡住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而高智商者較不在意
- 對大多數受試者來說,居住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人,更覺得生活滿意。
- 進一步根據其智商分析時發現:低智商人群和大多數人一樣,住在大城市比住在鄉村,其生活滿意度會降低;但是對高智商人群來說,生活滿意度雖然仍是住在鄉村的人比住在大城市的人高,但是居住地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並不大。
B. 低智商者愛社交,而高智商者愛獨處
- 對大多數受試者來說,越多社交者,越感到快樂。
- 進一步根據其智商分析,則發現:低智商人群和大多數人一樣,是社交越多者越快樂;但是隨著受試者智商的增加,快樂增加度呈現下降;以至於在高智商人群,反而是社交多者較不快樂。
本論文作者根據 “進化心理學” ,對其研究結果的推論:
本研究論文的兩位作者,從他們所擅長的 “進化心理學” 的角度,來解釋他們的實驗結果:
1. 為什麼 “低智商者和一般人不喜歡住在都市,而高智商者較不在意” ?
本研究所呈現的 “居住在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人,更覺得生活滿意” ,並不是新聞。從前的一項城市地理學(Urban Geography)調查已經顯示,居住地的人口密集度,會影響居民的幸福感。幸福感的高到低,依次是:鄉村 country 和小鎮 small town 最高、其次是市郊 suburban、然後是小城市 (人口小於 25 萬) 、最低的是大城市 (人口大於 25 萬) 。這一現象被稱為 “城鄉幸福感梯度 urban-rural happiness gradient”。
相對於城市的不見天日、擁擠,吵雑、緊張,鄉村生活所帶來的風景美麗、恬靜、生活的獨立性、緩慢的步調、和善的居民,能吸引很多的人。許多研究曾經從以上社會經濟學 (Social Economics) 的角度,來解釋 “為什麼一般人不喜歡住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
Kanazaw 和 Li 根據其 “稀樹草原幸福理論” (savanna theory of happiness),提供這樣的解釋:
- 當我們的古老祖先,活在非洲大稀樹草原上的年代,過著狩獵採集者的生活方式,他們一般會組成 50 人或一兩百人的部落。他們在那人口稀疏的環境,與少數頻繁接觸的部落盟友生活,最能滿足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需要;在生活中遇到認識和信任的人最讓他們感到幸福。
- 之後,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人類變成活在一個人口密集的環境時,其大腦來不及進化,仍然是和少數熟人相處時運作最好。然而在大城市中,和我們打交道的大都是陌生人,所以就會產生一些心理調適上的困難,大腦就會把社會上的人分成一個個小的社交圈子,然後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 高智商的人,較有能力去應對這些心理調適上的困難。因此,他們比智商低的人較有能力適應人群密集的社會,而不會不舒服。
2. 為什麼 “低智商者愛社交,高智商者愛獨處”?
Kanazaw 和 Li 也從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 “為什麼一般人和低智商者愛社交,高智商者卻愛獨處”。他們認為,根據其 “稀樹草原幸福理論”,一般人和低智商人群的大腦,可能仍然把 “獨處” 等同於 “切斷與少數盟友的頻繁接觸”,而認定為生存危機。但高智商人群的大腦則不會,因此較能享受獨處。
有 “幸福學經濟學” 學者,則認為高智商者,避免頻繁社交,是要集中精力追求人生更重要的目標
美國 Brookings Institute 研究機構的幸福學經濟博士 Carol Graham 則認為,高智商的人需要將精力集中在一些人生更長遠的目標上,他們把社交只當成在追求事業和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的閒暇娛樂。頻繁的社交活動反而會影響他們追尋目標,因此會降低其生活幸福感。
結語:高智商者,忍受都市可能是喜歡其方便、愛獨處可能因為自主性高又沒有知己
本網站提出其他理由,來解釋為什麼 “高智商者較不排斥都市、愛獨處、較不快樂”:
A. 高智商者,忍受都市可能是喜歡其方便
高智商者,較能忍受都市生活,可能是喜歡其在:外食、購物、通訊、遠遊、追求新知、自尋娛樂等方面的方便性和選擇性。他們對方便性的需求,可能高於一般人。
B. 高智商者愛獨處可能因為沒有知己
高智商者往往在書呆子圈外較難找到談得來的交友對象;要找到一個知己,更是可遇不可求。因此,高智商者,會寧願將每天工作剩餘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與社交無關的事,例如上網去追求新知識、或自尋娛樂。事實上是被迫地愛獨處。
C. 高智商者愛獨處可能是因為自立能力強、自主性高;而自主性高的人,較少接受別人的好意且感激,可能因此便孤獨而較不快樂
高智商者會可能因為自立能力強、不愛求人,而造成其自主性高於一般人。以下的一篇論文說,自主性高的人,較少接受別人的好意且感激,可能因此便孤獨而較不快樂:
一篇由美國 American University 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 2016 年 11 月 15 日網路版 Cognition and Emotion 期刊的文章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其他人的慷慨感到感激,有些人反而因為想到需要回禮,而覺得有負擔。
研究者共進行了三個研究,來支持他們的見解:第一個研究證明,當自主性高的人從朋友接收到禮物時,其正面感覺偏低。第二個研究證明,自主性高的人相對地較不喜歡感激的感覺。第二個研究證明,自主性高的人,較注重自我表現得宜,較不注重在人際關係中幫助他人。
研究者評論說:
- 是什麼因素使某些人降低了他們的感激?這可能與他們個人的自主風格有關,他們喜愛獨立和自足的感覺。這些自主性高 (不想依賴他人或被他人依賴) 的人,較少有感激的經驗,也較不珍惜感激的經驗。
- 感激已被心理學家廣泛研究,證明它有許多好處:它有助於建立人際關係, 它能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一個自主性高的人可能會誤解別人的善意,並認為那是一種侵犯。自主性高可能導致對任何形式的依賴他人的厭惡,使自己孤立無援。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