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PISA),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在 2000 年推出,至 2015 年已經有超過 70 個國家或地區參與,涵蓋了 87% 的世界經濟體。計劃的重點在於評估各國 15 歲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可能的問題,已經學習到多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PISA 所舉辦的全球學生評量,自 2000 年起每三年進行一次,其試題的設計並不侷限於正式課程,而是著重在應用及情境擬態,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學科。歷屆各學科的第一名,總是離不開:芬蘭、東亞 (國家或地區)、和新加坡。台灣從 2006 年開始參與 PISA 評量,2015 年為第四次參加。2015 年這次的表現:科學從 2012 年的第 13名,大幅提升至第 4 名;數學和 2012 年一樣維持排名第 4 (台灣曾經在 2006 年是第一名);閱讀則從 2012 年的第 8 名退至第 23 名,值得省思。近年東亞各國學生在 PISA 考試有優異的名次,優異的名次能代表什麼意義?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ISA) 簡介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從 1997 年起籌備的跨國計劃。這個計劃要從終身學習的面向,來探討教育的真諦。它的宗旨是:研究各國的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環境 (正規課程、課外社團、家庭環境、學校氣氛等)、評估各國學生的能力、並且提供建議。
這個計劃由所有 OECD 會員國與非會員國夥伴國家或地區,共同合作執行。從 2000 年正式推出後,參與國家逐年遞增。至 2015 年,已經有超過 70 個 OECD 會員國與夥伴國家或地區參與,涵蓋了 87% 的世界經濟體;共有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也開發網路上的評量系統。
本計劃重點在評估 15 歲學生,在未來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他們為未來準備的程度、以及他們已經習得多少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選擇 15 歲學生來評估,是因為在多數 OECD 國家,這個年齡的學生正處於義務教育完備的階段 (依臺灣的學制,這個年齡的學生大約是正在就讀國三、專一、或高一);此時評量,可以獲知近十年 (假設幼稚園一年) 的教育,在學生的技能及學習態度方面所累積的成果。
PISA 所舉辦的全球學生評量,自 2000 年起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查。每個國家或地區,通常至少有 150 所學校,約 4500 至 10000 名學生接受測試,在良好的取樣基礎下,根據學生特徵和相關背景等變數,進一步分析結果。這些學生係選自公私立學校的隨機樣本,並且是依據學生的年齡 (介於 15 歲 3 個月至 16 歲 2 個月),而非以學生的年級做選擇標準。
PISA的學生能力評量的內容
PISA 評量試題的設計並不侷限於正式課程內容,而是著重在應用及情境擬態。答題時,受測學生須先把資訊理解並將統整和評鑑、將省思能力靈活運用,從而自行建構問題情境的答案。而評量的焦點是在於年輕人能否能使用他們學到的知識技能,去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而非僅是他們對學校課程的精熟程度。
PISA 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藉由三年一次的國際評量,提供給各國教育相關體系做自我省思,以及在國際間不同教育系統中做出效能互比和參酌。希望有助於讓學生能結合已有的素養和日後的終身學習,以達成其成人生活所需的重要知能。
每次評量會有一個學科領域為主科,加以詳細測試,大約佔全部施測時間的三分之二,再配合兩個輔科。過去其學科的排列週期如下:
- 2000 年閱讀為主科;科學和數學為輔科
- 2003 年數學為主科;閱讀和科學為輔科
- 2006 年科學為主科;閱讀和數學為輔科
- 2009 年又回到閱讀主科,科學和數學為輔科
- 2012 年是數學為主科,閱讀和科學為輔科,另外以網路上答題的方式,加測 “解決問題的能力 Problem Solving Skills”
- 2015 年則是科學為主科,閱讀和數學為輔科,另外以網路上答題的方式,加測 “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閱讀” 試題的文本,涵蓋相當多元,包括: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的重點,包括對文本訊息的擷取、發展解釋、和省思,也包括評鑑文本的內容、形式、與特色。
“數學” 的主要定義包含四大概念,包括: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係、不確定性。解題所須的技巧,包括:數學語言的理解、建立模式、執行解題假設。其題材融入了現在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生活化的課題。
“科學” 的主要概念,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與太空科學等。應答能力上,要求受測學生須解釋及預測科學現象、提供假設、使用科學證據、並瞭解科學調查。命題領域涉及:生命與健康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及科技科學。
台灣 2 015 年的 PISA 國際名次:科學從 13 升至 4、數學維持第 4、閱讀從 8 退至 23
台灣從 2006 年開始參與每三年一次的 PISA 評量,2015 年為第四次參加。2015 年全球共有 72 個國家及經濟體參加,總學生樣本數超過 53 萬人,台灣共有 214 所學校,包括 7708 名學生受試。
2015年以科學為主科,閱讀和數學為輔科,另外以網路上答題的方式,加測 “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增加科學與非科學教師的教學問卷調查。
台灣學生 2015 年這次的表現:
- 「科學」表現大躍進,從 2012 年的第 13 名,在 2015 年大幅提升至第 4 名,頂尖學生比例也較 2012 年明顯增加7.1%,但學生表現的好壞歧異度有擴大的趨向。
- 「數學(2012 年主科)」方面,台灣學生平均分數 542 分,和 2012 年一樣維持排名第 4,分數較 2012 年的 560 分退步 18 分,但是仍贏過韓國、中國大陸、日本。
- 「閱讀(2009 年主測)」則從 2012 年的第8名退至 2015 年的第 23 名,雖仍高於 OECD 的平均值,但卻落後於亞洲的新加坡、日本、韓國、和港澳地區,僅優於中國大陸而已,值得省思。
- 在性別差異:台灣男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素養表現上都較女學生佳,但未達顯著差異;但閱讀素養則顯示女學生表現優於男學生,且達顯著差異。
探討台灣學生 2015 年的 PISA 閱讀成績退步的原因
2015 PISA 研究團隊成員、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林煥祥分析,2015 年 PISA 施測改為全面電腦化測驗,台灣一般學生對數位閱讀多只停留在回訊息、按讚等,要在電腦上看完整篇長文、還要進一步統整、解釋、及思辨,卻有一定難度。他建議,未來除需要訓練學生數位閱讀能力,也要加強學生看完文章後的統整、解釋、思辨等能力。將來考試「不能只考選擇題」,需要提高開放式問答、長文章題型,「老師知道會考,就會去教了。」
2015 PISA 執行研究團隊成員、交通大學講座教授佘曉清認為,2015 年改為數位閱讀測驗方式且題數增加,影響學生處理測驗訊息方式,可能是「閱讀素養」退步原因之一。而 PISA 數位閱讀評量向度中,統整與解釋占超過五成 (評量向度包括 25% 擷取與檢索、52% 統整與解釋,以及 23% 省思和評鑑),也顯示台灣推動閱讀素養,其深度和廣度還需加強。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則表示,閱讀倒退應與學生仍習慣紙本閱讀和紙筆測驗、較不熟悉以數位方式閱讀大量文章和圖表、以及結構式圖形的測驗;未來會納入精進閱讀教學方向,先從培養老師熟悉數位閱讀、加強校園硬體方向做起;考題方向如何改革也可再做思考,將融入數位及結構式圖形考題,或增加該類試題的比例,以和國際接軌。
台灣學生數理素養全球第 4,卻「沒興趣」當科學家
根據《蘋果日報》一則報導:雖然台灣學生「科學」和「數學」都維持全球排名第 4 的亮眼成績,但負責 PISA 測試的 Andreas Schleicher 指出,台灣和香港學生,在「有意在 30 歲時當上科學家」項目上,卻分別只有 20.9% 及 23.6%,低於各國平均值 24.5%。課程意見分數上,台灣學生「享受科學」部分竟是負 0.06 分。Schleicher 認為,考試成績好卻不想做科學家顯現某些問題:學生考高分卻無法享受課程,可能與課程無趣,或接觸科學活動少有關。
歷屆各學科的第一名,總是離不開:芬蘭、東亞 (國家或地區)、和新加坡
下表是各國學生在歷屆的各學科成績的前幾名排名 (及台灣的名次):
2000年 PISA 各國排名
閱讀:1.芬蘭 2.加拿大 3.紐西蘭 4.澳大利亞 5.愛爾蘭 6.韓國 6.英國
數學:1.日本 2.韓國 3.紐西蘭 4.芬蘭 5.澳大利亞 5.加拿大 7.瑞士、英國
科學:1.韓國 2.日本 3.芬蘭 4.英國 5.加拿大 6.紐西蘭 6.澳大利亞
閱讀:1.芬蘭 2.韓國 3.加拿大 4.澳大利亞 4.列支敦士登 6.紐西蘭 7.愛爾蘭
數學:1.香港 2.芬蘭 3.韓國 4.荷蘭 5.列支敦士登 6.日本 7.加拿大
科學:1.芬蘭 1.日本 3.香港 4.韓國 5.列支敦士登 5.澳大利亞 5.澳門
閱讀:1.韓國 2.芬蘭 3.香港 4.加拿大 5.紐西蘭 6.愛爾蘭 16.臺灣
數學:1.台灣 2.芬蘭 3.香港 3.韓國 5.荷蘭 6.瑞士 7.加拿大
科學:1.芬蘭 2.香港 3.加拿大 4.台灣 5.愛沙尼亞 5.日本 7.紐西蘭
閱讀:1.上海 2.韓國 3.芬蘭 4.香港 5.新加坡 6.加拿大 23.臺灣
數學:1.上海 2.新加坡 3.香港 3.韓國 5.臺灣 6.芬蘭 7.列支敦斯登
科學:1.上海 2.芬蘭 3.香港 4.新加坡 5.日本 5.韓國 12.臺灣
閱讀:1.上海 2.香港 3.新加坡 4.日本 5.韓國 6.芬蘭 8.臺灣
數學:1.上海 2.新加坡 3.香港 4.臺灣 5.韓國 6.澳門 7.日本
科學:1.上海 2.香港 3.新加坡 4.日本 5.芬蘭 6.愛沙尼亞 13.臺灣
閱讀:1.新加坡 2.香港 3.加拿大 4.芬蘭 5.愛爾蘭 6.愛沙尼亞 23.臺灣
數學:1.新加坡 2.香港 3.澳門 4.台灣 5.日本 6.中國 7.韓國
科學:1.新加坡 2.日本 3.愛沙尼亞 4.臺灣 5.芬蘭 6.澳門 7.加拿大
英國研究:有關東亞學生在 PISA 表現良好原因
最近幾屆,東亞學生與中國學生的 PISA 成績,越來越優異的表現,引起了其他各國的注意。英國官員就曾經對於英國學生的 2012 年 PISA 成績遠落後於中國上海與其他東亞國家,感到憂心。英國前教育部長 Michael Gove 當時即表示,英國應該向東亞國家學習教學與教育系統,但是,英國也有其他反對聲浪,認為上海僅為一個城市,並非代表全部的中國,並且也無法與美國和德國等相當多元的教育制度的國家比較;中國上海在 PISA 的卓越表現,尤其在數學方面,仍被世界各國認為是最成功的學校教育制度。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研究指出,在西方學校教育系統中的東亞學生,也較其他族群的學生成功。這個研究,以 14,000 位澳洲學校青少年為樣本,科目為 PISA 的數學表現。研究顯示,15 歲的華裔學生的成就超越同年紀的澳洲學生兩年;如果將澳洲的華裔學生的 PISA 表現與澳洲學生分開計算,則澳洲的華裔學生在世界的 PISA 排名會僅次於上海。
為何華裔學生在考試表現上的成就比較優秀?其研究總結三個主要原因:
- 學生的勤勉信念,使其在課後仍努力認真的學習;
- 高度的家長參與,華裔的家庭普遍重視教育,並且對孩子的成績有較高的標準;
- 在好的學校就讀,多數的華裔學生就讀於澳洲較好學校。
結語:近年東亞各國學生在 PISA考試有優異的名次,優異的名次能代表什麼意義?
本網站將陸續討論以下議題:
- 東亞各國學生的智商,也普遍較其他地區高。那麼,東亞各國學生在PISA的優異名次,是因為其智商比其他地區的學生高?還是兩者都只是東亞學生有較高考試能力?
- 東亞各國學生在PISA的優異名次,將會讓東亞各國將產生較其他地區更多諾貝爾獎得主、創造更多的頂尖的知識?還是仍然只會讀死書,無法成就出一流學者?
- 優異名次將會為東亞各國帶來較其他地區更高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還是仍然缺乏企業創新能力,無法發展一流的產業和生產價值?
- 優異名次表示東亞各國的國民將會更有智慧?將能為各國帶來較其他地區更進步的政治制度,而且更和諧、快樂、更能永續的社會?